周恩来曾亲自编制密码

22.09.2014  13:24

  中国的革命战争也许可以分为两个战场,一个有形,一个无形;一个在地面,一个在空中。所谓的“无形”和“空中”,就是无线电波。如果说地面的有形战场长期以来都是敌强我弱,那么空中的无形战场几乎从一开始就是我强敌弱。这种优势的确立,与赫赫有名的“豪密”休戚相关。

  红军的无线电通信工作是周恩来在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时开始筹建的。最早在中共中央专业研究部门的刊物上撰文公开提出“豪密”的是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并长期担任过中央机要局局长职务的李质忠。他于1991年在《党的文献》上发表了题为《周恩来对党的机要工作的贡献》的回忆文章,其中提到:“为了确保党的核心机密不致被敌人破获,周恩来于1931年在上海亲自编制了一个密码,取名×密。红军用这套密码同上海党中央、总司令部和各兵团司令部发机密电报。”“1931年3月,任弼时携带×密,从上海出发,经香港,于4月和顾作霖、王稼祥一道,到达江西瑞金苏区中央局。自此,苏区中央局便使用×密,于1931年9月开始与在上海的党中央联系。”(李质忠:《周恩来对党的机要工作的贡献》,《党的文献》1991年第1期)这篇文章中虽然罕见地用了个叉,但明明白白就是指“豪密”。

  长期担任情报工作负责人的罗青长说:“周恩来发明的密码,有数学在里边的。密码是数学和文字构成的。”(邓在军:《百年恩来》第5集)革命战争年代长期担任中央军委机要工作,曾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部长的戴镜元回忆说:“我党最早的密码是周恩来同志发明的,最早使用这个密码的是任弼时。第一份电报是周恩来从上海发给苏区中央局的,内容是问任弼时是否到了中央苏区。周恩来有重要事情不在时,就由邓颖超译电。任弼时有紧急事情不在时,陈琮英负责译电”。“豪密”具有以下5个特点:用于高层领导机关的通讯;好记好用,简单却难以破译;密码由数字与文字构成;所用的密码从不重复;密码的性质是无线密。佚名

编辑:陈雪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