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碎花岗岩 劈山开路备战忙

25.01.2016  11:13

  图为建设中的木兰松花江公路大桥。黑龙江日报记者 邵国良摄

  黑龙江日报记者 吴利红

  白雪皑皑的松花江静怡美丽。正在建设中的木兰松花江公路大桥气势恢宏。远远望去一个个坚实的桥墩,就如已经丰腴了的龙脊,正在吐故纳新、凝结血肉……两岸百姓翘首期盼着大桥通车,早日带来福祉。为了这一刻的到来,上千名大桥建设者迎风雨、战严寒,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全力推进工程的进度……

   (一)

  四九天,龙江大地,气温记录不断地被刷低。

  19日晚七时多,木兰松花江边,四周寂静,雪花飞舞。记者乘的车辆碾压着厚厚的松花江冰层,带起层层雪雾。穿行松花江,驶向远距都市的木兰松花江公路大桥建筑工地。

  离工地还有一段距离,透过车窗,看到空中一束束划破寒夜的灯光,机器轰鸣声日渐清晰。风雪呼啸、机器轰鸣和束束灯光,构成了一幅动与静相宜的雪夜美景。

  走进工地,记者看到有五六辆钩机正在几十米高的料场上,紧张作业。另一侧有几名身穿厚厚棉大衣的工人,冒着寒风,正在堆放着一袋袋有五六十斤重的石料。

  木兰大桥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于学新告诉记者,备料工作从去年12月中旬就开始了,到三月份,得备出30万立方米的石料。料场离这里远,加上冬天路滑雪大,石料运送时间长,一辆运料车往返就得五六个小时,石料需要量大时间又紧,必须昼夜抢工期。

  钩机操作手一天两班倒。白班从早上五点到晚上五点,夜班则从五点到第二天凌晨。正在值晚班的钩机操作手张明杨说,“这几天的后半夜,刺骨的冷风顺着车缝嗖嗖钻进来,真冷。可活儿多忙啊,一忙也就挺过来了。”

  来自宾县的农民李凤在这里搬运石料袋,脸部冻伤有些发黑了。为了御寒,原本穿42码鞋的李凤穿着44码鞋,垫上两个厚鞋垫,穿着妻子织的厚厚的毛袜子。看李凤外衣有些单薄,记者有些不解,他却憨厚地笑着说,穿多了干活易出汗,外冷内热不舒服。“实在太冷了,就回板房里缓和一下,喝口热水暖暖身子。”

  工地的建设者们住在临时搭起的活动板房里,屋里搭起炉子取暖。晚上得盖两双被子。为了让半夜回屋暖和的工友们有一口热水喝,厨房的老师傅,每晚都烧五六壶开水。A5标段总工王鑫是陕西人,虽然生活在北方,但是还没有遇到过这么冷的天。“半夜起夜,知道了什么叫滴水成冰了。”王鑫嘿嘿笑着说。

  记者离开工地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多,工地灯火通明,机器轰鸣,一切进行正酣……

   (二)

  20日,四九第三天,大寒。虽然阳光高照,但是寒气逼人。白天的工地仍是风雪中的一片繁忙,寒风打在脸上更疼。

  木兰大桥指挥部负责人马歆瑞介绍,工序都是一环扣一环的,自大桥开工以来,24小时昼夜施工是建设者们工作的常态。

  前不久,为了大桥的建设和运料需要在不足100天时间内开通运输通道。在这条通道上,遇到一个32米高的大石头山,通道必须穿山而过。A4标段的项目经理王振有指着已经开拓出来的通道说,石头山位于张广才岭和小兴安岭余脉的底部,土质坚硬,多处是花岗岩,在这里打通长1.1公里宽24.5米长一条通道,困难极大。

  为了防止山体滑坡,指挥部认真研究地形,制定逐层施工,科学布置爆破点,把花岗岩一块块“咬碎”。上百人参加的会战打响。王明皓说,施工现场24小时,机器轰鸣,爆破声声,人歇机不停,一线工人三班倒,指挥们常常半夜十二点还在现场解决技术难题。提前二十天完成任务,累计挖掘土石方一百万立方米。运送材料的张师傅说,没有这条路,运送大桥所需的材料、机器都会遇到极大困难,工期也会受阻。

  虽然距离大桥开复工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大桥指挥到各个副指挥,一直都没有休息,研究复工后还要面对的难题。马歆瑞说,木兰大桥是全省跨度最长的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虽结构形式简单,但施工难度极大,特大桥桥区地层为小兴安岭余脉,硬度高,破土即入岩。这些困难都已解决,可复工后还要面临诸多难题。

  木兰大桥指挥部副指挥侯建国说,今年开工后,在水中的7个主桥墩,春天还要经受冻融循环、安全度汛及开江后冰凌撞击的考验。今冬遭遇多年不遇的大寒天气,开春后,江水、气候等情况如何,还难以预估。不过已经针对会出现的冻融循环、安全度汛及开江后冰凌撞击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备案措施,如科学预判、在上游设立观察哨岗、与气象部门建立联系、及时组织人员破冰等,积极迎解难题。

  木兰县的气候每年只有5个月的好施工期,大桥单侧悬浇最快速度每昼夜平均仅0.5米,木兰大桥主桥长达990米,合龙周期要有180天。三月份复工十月份试通车,工期十分紧张,剩余工程量大。一场关乎两岸是否早日通车,百姓摆脱摆渡出行的束缚,早日激活区域经济的战役就要在今春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