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加快公交都市建设:提升运力延伸线路惠民生

23.10.2014  10:57

  记者 邢汉夫

  车辆更宽敞整洁了,一座座公交首末站建起来了,公交线路延长到新区了……自2012年10月,哈尔滨市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以来,在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哈尔滨市交通运输局采取多项举措加速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管理,哈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3%,比创建工作开展前上升了7.2个百分点;市民对公交服务的满意度达90.1%,比创建工作开展前上升了17个百分点。

   “大肚”公交上路运载能力明显增强

  大容量车身、舒适的乘车环境……短短两年,哈尔滨公交车新增近3000辆清洁能源车,其舒适、安全、绿色已然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近日,记者乘坐上刚更换新车不久的公交5路。车厢内宽敞明亮,美观大方。车窗玻璃通透明快,视野开阔。“新车真不错!上车的台阶比以前低了,不用费劲就能上车。而且,不颠簸,感觉就像小轿车。”市民孙大爷告诉记者。

  大容量公交不但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对于司机来说也极大提升了工作环境。5路司机孙海生告诉记者,“大公交”全长12米,比以往公交车长1米,车内共有座位38个,比过去增加了10个,最多载客数由以往的70多人,增加至100余人,燃料也全部采用环保的天然气。“不仅市民认可,我们作为驾驶员也能明显感到工作环境变好了。”孙海生笑着说。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自从2012年成功跻身全国首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行列后,哈市每年均更新、新增公交车辆。截至目前,哈市公交车数量已经达到6000余台。“过去新增、更新车辆主要投放在中心城区,实现市区公交车辆提档升级。今年新增的600台公交车,计划主要投放在郊区线路,提升郊线公交乘车环境。”哈市公交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肚”公交的上路,不仅改善了市民的公交出行环境,而且,单车运载能力明显提高,极大缓解了哈市早晚高峰时段公交运力不足的问题。下一步,哈市还将推广应用压缩天然气(CNG)清洁能源公交车辆,推进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试点应用以及燃气车辆在出租车行业应用和发展,提高清洁能源车辆使用率。

   公交车有新“家”严冬出行也温暖

  透明的玻璃房,搭配着一抹墨绿色边沿,简约又大方。初次见到,记者以为这是未来某个地铁站的出入口。继续向里走,才发现另有一番天地。“这是哈尔滨市哈南公交综合客运枢纽站的地下公交车库。”哈南公交枢纽站负责人介绍说,6万平方米的面积能同时停放9条线路400辆公交车,有了它,公交车就有了“家”,再也不用担心冬天被冻坏。

  之前由于公交场站缺乏,哈尔滨大部分公交车晚上都在路边“过夜”,冬季零下30℃的严寒天气不仅缩短车辆的使用寿命,也让驾驶员和乘客受足了罪。“尽管加车辆防冻液,但在哈尔滨却不起作用。”该负责人说,只能靠人工看守,一辆车每晚要专门发动2次左右,发动半个小时车温才能上来,驾驶员整个晚上都睡不好。2012年起,伴着创建公交都市的东风,哈尔滨开始了严寒地带公交运营的探索——建公交地下车库。按照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哈尔滨把公交车库建在地下,不仅节约了土地使用成本,还保证车库冬季的温度不低于零摄氏度,目前已经有3处投入使用。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哈市将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创建实施的突破口,制定了《2012-2017年哈尔滨市公交都市基础设施规划实施方案》,提出到2017年,建成49座公交枢纽站,115座公交首末站,116公里公交专用道,1000处公交标准化停靠站的建设目标。新建的公交场站集公交运营调度、车辆停放、洗车、加气与整备维修、驾驶员就餐、如厕、休息与乘客室内候车等功能于一体,并突出了综合服务功能。

   线路延至家门口打通“最后一公里”

  为方便更多的百姓出行,哈市公交管理部门根据实地调查和民众反映,指导企业对相关线路进行调整、优化,打通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日前,记者在呼兰区552路支线终点站看到,全新的金龙客车依次停在站内,准备出发的车辆上已经坐满了乘客。“有了直达线路,方便多了,去香坊区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要倒好几次车了。”家住呼兰区亿兴小区的刘红霞笑着说。 “只要路况符合标准,群众有需求,我们就会根据实际情况将相关路线进行调整延伸。”哈尔滨市交通运输局公交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哈尔滨市现有编码公交线路160条,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部门将根据市民出行需求,继续调整、开辟公交线路。今年哈尔滨市共计划调整、开辟10条公交线路,目前公交33路、88路、107路、117路、121路、125路已完成调整。今年调整、开辟的线路,主要涉及利民开发区、群力新区、松北科技创新城区域。为了让市民出行更快捷,公交企业还在一些线路上设立区间车。区间车不运营线路全程,而是在线路上的客流密集路段往返,“倒短”运营,方便居民出行。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