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哈尔滨国际化城建 提档新冰城高站位焕颜

13.06.2016  09:23

何家沟干沟段

  规划布局城市、交通主导城市、生态改变城市、建筑彰显城市。“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围绕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大城市目标,充分利用城市区划调整契机,挖掘哈尔滨滨水临江的自然禀赋,大力推进老城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松北、哈南、哈西、哈东等新区开发。围绕“一江居中、两岸繁荣”格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大城市”总体目标,哈尔滨市建委组织实施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静态交通、源网厂站、建筑节能、内河治理、绿地广场、村镇建设,以及涉铁配套等一大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百姓热切期盼的城建项目,城市交通承载功能、生态环境质量、群众居住水平、历史文化特色和辐射带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十二五”期间,围绕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提升道路承载能力,持续加大力度推进跨江交通建设、城市道路拓宽改造、处延性道路拓展等建设,新建改造道路671条,建设桥梁156座。松浦大桥、阳明滩大桥等跨江桥梁相继建设完成,新增跨江交通密切了南北两岸联系;长江路、征仪路、三环南线、铁路街等外延性道路陆续通车,拉开了城市向外围扩张发展的骨架;文昌高架桥、宣化高架桥、新康立交桥、安发街、北安街、文政街等一批桥梁道路建成打通,路网承载能力全面提高。五年来,哈尔滨城市路网日益完善,为全市拉动经济发展、刺激土地资源升值、调整产业布局、加快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活力。

  “十二五”期间,采取沿河区域违建拆除、污水截流、污水处理、河道整治、两岸绿化、清水入河等措施,全面实施“三沟一河”综合治理工程,实现了“三沟”污水全线截流和达标处理,不仅结束了困扰哈尔滨市40年的内河污水污染城市大气和松花江水体的历史,而且随着“三沟”两岸绿化的完成和清水入河,沿河地区逐步形成了沿线蜿蜒曲折、自然流畅、稳定完善的河道体系,建成了“污水地下走,清水河中流,漫道林中过,两岸绿成荫”的绿化生态廊道。何家沟综合整治工程荣获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更是对哈尔滨市持续实施“三沟一河”综合治理工程的最高褒奖。

  “十二五”期间,加大力度推动城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共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930余万平方米,惠及25.4万户居民家庭。改造后的既有建筑达到了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和供热计量功能,冬季居民室内温度平均可提高3至5摄氏度,有效降低了既有建筑的能耗,百姓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对实施道路改造的主干街路两侧建筑进行装饰性节能改造,努力打造“新路、新房、新面貌”的城市建筑风貌景观区,提升了改造区域的建筑功能和景观环境,欧陆风情浓郁的城市特色形象进一步彰显。

  “十二五”期间,加大地下管网设施改造建设力度,新建源网厂站67座,新建改造各类管线2400.77公里,完成老旧管线改造494公里,智慧管网信息系统完善自动辅助设计,实现了专网实时互联、数据在线互动。源网建设工程进一步解决了城市源网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地下管网综合承载能力。2015年,哈尔滨市被国家确定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面展开。目前,试点工程已完成红旗大街区域1.7公里的建设,红旗大街区域、哈南工业新城区域、临空经济区域11条25.5公里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中。

  “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小城镇建设、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村镇建设工作,农村面貌有较大程度改观。泥草房改造完成27.5万户,1625万平方米;村镇道路硬化完成1461公里,新增排水管线322公里,新增绿化面积42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农户住房安全隐患,基础设施功能得到提升,村镇环境明显改善。全力打造了一批省内优秀的示范村镇,引领全市村镇建设稳步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整体提高,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回望“”十二五”,哈尔滨城市建设之所以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更得益于各区和各部门的鼎力支持、协同作战,也离不开全市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最初一串串的计划数字,如今已经变成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座座通畅的立交桥、一条条水清地绿的内河生态廊道、一栋栋展露新颜的节能改造楼房……广大建设者用智慧、汗水和执着,精心书写了城市建设科学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