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大剧院矗起文化新地标

06.09.2015  08:36

  哈尔滨日报讯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新落成的哈尔滨大剧院实现了建筑与音乐的完美“合体”,成为矗立在松花江北岸的文化新地标。

  8月28日晚,哈尔滨大剧院在一场交响乐演出中惊艳亮相——在这里,大气流畅的建筑与优美空灵的音乐成为绝配,让观众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百年来,“音乐之城”哈尔滨始终留有一个遗憾:缺少一座承载多种音乐演出形式的标志性建筑。

  “建百年建筑精品、创百年艺术殿堂”。5年前,松北区承担起建设哈尔滨大剧院这项全市瞩目的“超级工程”,开始了冰城人的圆梦之旅。

  1800多个日夜过去,精致唯美的大剧院终于落成。这座风情万种、魅力四射的“文化磁场”不仅是哈尔滨音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书写下哈尔滨建筑史上的一段传奇。

  音乐之城,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以创新打造城市地标。面对哈尔滨历史上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功能最完善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哈尔滨大剧院“精雕细琢”为传承现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哈尔滨作为我国北方历史文化名城、最早解放的省会城市,拥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积淀。然而,作为联合国命名的“音乐之城”,缺少一座国际标准的大剧院,一直是哈尔滨文化事业的“短板”。

  2009年,新战略实施,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切实从解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出发,前瞻性地提出了在松北区投资建设哈尔滨大剧院的重大决策。

  哈尔滨大剧院项目堪称哈尔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功能最完善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其设计、建设难度,工艺复杂性和涉及的专业工种之多极富挑战性。

  项目建设者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雕细琢”、勇于创新,在哈尔滨大剧院的建设中创造了一项项佳绩。

  8月28日,哈尔滨大剧院迎来首场演出,美轮美奂的建筑带给观众过目难忘的印象,更留下了许多让人震憾的惊喜。

  ——考虑到观演和观光的需要,大剧场采用了世界首创的将自然光引入剧场的方式,丰富了非演出时段的照明方式,创造节能环保的新模式;

  ——为方便游客观光,大剧院在外屋面上设置了世界首创的步行式观光环廊,通过与不同高度观光平台的有机结合,将整座大剧院变成了全天候360度的观景平台,为游人提供了一个饱览风光的新视角;

  ——大剧院选址在湿地公园之中,周边水系环绕,栈桥穿梭,风光秀丽,一年四季都能给游人提供不同的游览感受。

  拒绝袭故蹈常、拒绝直白与平庸。为了将哈尔滨大剧院打造成一座集科技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艺术精品,建设者们在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上煞费苦心。

  “大剧院用异型双曲面的外型设计,整座建筑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美观,实现了创新。

但剧场内部的设计很常规化,我们认为要有颠覆性突破才行。”松北区项目二办主任刘振波说,“为此,我们在考察了国内多家大剧院后,主动找到设计师,要他突破常规,更改剧场内部的设计。

  设计师与建设者们几经磨合,最后敲定了剧场内部采用多岛式看台的流线造型,并在三层看台设计了具有飘浮感的“水晶楼座”,从而使室内风格与建筑外造型的整体风格相统一,达到了既美观又新颖的效果。不仅如此,小剧场也创新采用了后开启式舞台,室外景观成为舞台背景,为观众提供了新奇的观剧感受。

  “正是不断的创新,才使得哈尔滨大剧院变得与众不同。当之无愧地成为哈尔滨文化新地标。”刘振波说。

   以精细管理控制成本。哈尔滨大剧院整座建筑没有使用奢华的建筑材料,却通过最普通的金属、木材和水泥的巧妙组合,焕发出独具特色的魅力——

  进入哈尔滨大剧院,有强烈夸张造型带来的艺术震撼,却丝毫没有金碧辉煌的“土豪”感觉。

  在剧场走廊内,墙壁要么是实木的水曲柳饰面,要么是不加任何修饰的清水混凝土挂板——“实木与混凝土”的对话凸显出率真、质朴的原生态感觉;在小剧场,墙面全部是波浪型的清水混凝土挂板,地面则是普通的柞木地板,既环保,又符合声学要求;在剧院后台的演员工作区,地面、墙面也全部为混凝土本色,甚至连地坪漆都没有做,显得简洁大方。

  “在哈尔滨大剧院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在设计上追求艺术精品,技术上攻克多项难关,在资金使用上也做到了严格把控。”松北区政协主席、哈尔滨大剧院建设总指挥贾锡君说。

  在物价指数上涨,成本偏高的情况下,工程建设者科学组织、细致谋划,采取多种有效方法,时时处处严控成本到点滴分厘,保证了大剧院每一笔投资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整座建筑没有奢华的建筑材料,就是普通的金属、木材、玻璃和水泥,通过巧妙的设计组合焕发出独具特色的整体魅力。”贾锡君说,“这种设计不仅大量节省成本,还节能环保。

  据介绍,为控制成本,大剧院前厅的地面石材从原设计的“卡斯玉”换成了“月桂珍珠”,效果不减,单价却从每平方米2000多元降到了600多元;大剧场取消了二楼包厢,改建为VIP座椅,使空间利用更加合理。

  在舞台机械上,大剧院取消了不常用的冰舞台和侧后舞台,大大降低了成本。

  在灯光设置上,建设者们通过深化设计节约资金近500万元,约占整个费用的15%。专家表示,哈尔滨大剧院灯光设计成本不高,布局却非常合理。

  无论对哪个城市来说,大剧院都是一件“奢侈品”。但是建设者们通过科学组织、细致谋划,采取了多种有效方法严控成本,收到了明显成效,在保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基础上,做到了低成本投入。

   让音乐与建筑“合体”。缺少一座承载多种音乐演出形式的大剧院,一直是“音乐之城”哈尔滨的一个遗憾。如今,百年梦圆,哈尔滨大剧院不仅让“音乐之城”舒展开梦想的翅膀,也为冰城构建起辐射世界的“文化磁场”——

  哈尔滨大剧院落成投用,80岁高龄的王洪彬热泪盈眶。

  “哈尔滨素有‘音乐之城’的美誉,拥有国内城市家庭最高的钢琴普及率,也有国内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节——哈夏音乐会,但多年来却没有一座一流的大剧院,这太遗憾了。”哈市文化局原局长、文化学者王洪彬说,“现在,大剧院建成首演的消息让我感到振奋,哈尔滨几代音乐人的梦想终于圆了。

  王洪彬说,以前,由于演出场地的制约,许多国际一流的音乐演出团体都无法来哈尔滨表演。大剧院无疑是一个巨大“文化磁场”,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音乐交流活动,进一步叫响哈尔滨“音乐之城”的美名。

  作为第一个走上哈尔滨大剧院舞台的音乐人,哈尔滨交响乐团副团长张景峰对大剧院赞不绝口。“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声音效果,哈尔滨大剧院和国内外一流大剧院相比都毫不逊色,甚至在功能性上更胜一筹。”张景峰说,“我为家乡拥有这样一座国际级的音乐殿堂感到骄傲。

  文化展示的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不但生产财富,也应创造文化。作为一个新城区,松北区不仅承担着新城建设、发展经济的重任,也勇于担负起传承发扬哈尔滨优秀文化的重任。在松花江北岸风景最好的土地上建设哈尔滨大剧院,打造出一座最美的城市舞台、最新的城市地标,必将重塑哈尔滨以建筑、音乐为代表的城市文化品质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