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百年“音乐之都”演绎街头浪漫盛夏

16.06.2014  09:56

  新华社记者 王君宝

  如果说冬天的哈尔滨是个冰雪的童话世界,那么盛夏时节她则展现出独一无二的浪漫风情。街头巷尾、百姓生活,无处不在的管弦之音,描绘出百年“音乐之都”别致的盛夏魅力。

  在这座中国最北的省会城市,漫长的冬季让音乐家们憋得太久。五月一到,哈尔滨城就像上紧发条的音乐盒一下子打开,大街上、巷弄里总会不经意间飘来动听的旋律,即便是江岸树丛中,也有着“哆来咪”的妙音。

  这其中,尤属百年老街——中央大街最为突出。每过百余米,不同的音乐旋律便会飘入人们耳中。这边,几名提琴手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倾情演绎,那一边吉他手头戴牛仔帽,与女歌者一同奉献给路人美国乡村音乐。来往的人群和交织的音符组成中央大街最基本的夏日符号。

  夏日黄昏,马丽萍总爱携着丈夫散步到中央大街,来到犹太人开斯普建造的马迭尔宾馆前。宾馆二楼阳台上,来自菲律宾的音乐家正在弹唱中国著名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没领略过“夜上海”风情的人们,在这里也可感知一二。数百名观众驻足街路中央,或是拍照或是抬头聆听。

  “我总愿意饭后和家人来听一听,这是哈尔滨人的财富,养心养性。”像马丽萍这样将音乐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市民,并不在少数。

  这条修建于1900年的老街,是中东铁路带给哈尔滨的礼物。20世纪初工商业迅速崛起,先后让30余个国家的10多万侨民聚集于此,音乐、建筑、饮食,一夜之间,西方数百年文化精髓扎在了这条1.5公里长的石块路上。中国最早期的交响乐团也于1908年在此成立,踏出了百年“音乐之都”的第一步。

  一个世纪过去,砖瓦与旋律犹在。暮色降临,中央大街两旁尽是文艺复兴的建筑典范,抬头是圆柱、天使、小洋蓬,低头便是窗棂下、巷弄中传来的动人旋律。如今,这里依旧是这座城市人们休闲购物的最佳去处,每日约40万的客流量最能说明问题,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更是有超过100万的游人在这里彻夜未眠。

  街角手风琴摇曳,音符缠绕在拜占庭式的雕花小窗前,让人误以为置身地球另一端的维也纳。如果说维也纳是音乐家们的殿堂,那么哈尔滨便将音乐融入百姓生活,让艺术成为这里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央大街熙攘的人群中,59岁的甲继海身着鱼皮服饰,佩戴猎刀饰物,和着音乐一边扭动身体一边敲击手中的乐鼓,几位围观群众也不自觉地跟着舞动起来。“这是我们的四重奏乐团,每周我们都要演出好几场,完全是自发的。

  从成立交响乐团起,音乐和欧式风情便成为哈尔滨最鲜明的城市气质。1931中国著名作家朱自清来到这里时这样说道:“他们的外国化是生活自然的趋势,而不是奢侈的装饰,一个生客到此,能领受着多少异域的风味而不感着窒息似的。

  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历经半个世纪,成为中国“三大音乐会”之一;每19户家庭便拥有一架钢琴,连老年大学的音乐课堂都是一座难求……哈尔滨用深埋于城市风骨的音乐文化,在2010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音乐之都”美誉。

  在东方儒学文化腹地、欧洲风情的亚洲驿站,哈尔滨用音乐、建筑和文化包容,演绎出最能代表中西合璧的动人旋律。(完)(编辑:颜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