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主体落成

23.09.2016  11:03

去年7月本报独家报道了纪念碑消失事件,引发社会关注。

  2012年,本报曾对哈尔滨遗体捐献相关人群进行了深度调查,并开始关注哈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去年7月2日,本报独家报道了纪念碑消失一年的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为了让城市记住这些英雄,记者持续跟踪,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下,纪念碑责任关系被理清,重建工作落实。一年来,本报全程关注重建进展,由市红十字会组织牵头,在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及爱心企业支持下,纪念碑今年6月开工,主体近日落成。目前,哈市共有526位遗体及眼角膜捐献者,他们的名字全部被刻上新碑,家属及爱心人士今后可在纪念碑广场举行纪念活动。纪念碑落成仪式预计下月进行。

  选址向阳山公墓:

  他们也是英雄,应该被铭记

  2015年7月,市民张女士及多名遗体捐献者家属和捐献志愿者向本报反映,他们曾在当年清明节到位于香坊区向阳镇东平村鞭炮库对面的哈尔滨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举行纪念活动,发现纪念碑不见了。张女士告诉记者,患肝癌晚期的丈夫当初从报纸上了解到遗体捐献的意义,说服妻子帮自己签下志愿书。丈夫去世当天,她才得知没有骨灰,尽管内心悲痛,还是顶住亲属方面的压力,为丈夫完成心愿。她说,很多家属经历相似,纪念碑是大家唯一的慰藉。

  记者随后赴现场发现,该纪念碑已消失,原址变成工地。该纪念碑修建于2010年,由黑龙江天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捐建。碑上刻有400余个捐献者名字,第一个是哈尔滨首例眼角膜捐献者、先后让两名受捐者重见光明的闫阿红。

  该事件经本报报道后,立即引发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市领导多次批示落实好此事。市红十字会多方积极协调,克服重重困难;纪念碑重建工程作为市政府招标项目,由财政拨款100万元,经公开招标,哈尔滨三力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应标。

  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刘延刚告诉记者,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殡葬事务管理所、市向阳山革命公墓管理处等部门对纪念碑建设给予了积极支持。市民政局考虑到方便家属祭奠和后期管理等因素,决定在向阳山革命公墓入口处最好的一块空地无偿用于建碑。市民政局局长张伟林表示,这些捐献者也是英雄,应该被城市铭记。

  三改图纸:

  完善功能方便家属祭奠怀念

  昨晨,记者赶赴纪念碑广场。清晨阳光洒下,通体汉白玉构筑的纪念碑在郁郁葱葱的树林映衬下肃穆而温暖。全程跟在施工现场的市红会基层组织建设部部长张志强告诉记者,新碑设计部分采纳原碑图纸,由三力公司结合地况修改完善。实际施工中,三力公司却前后三次大改图纸:将200平方米原计划占地面积,扩至包括主碑、外部环廊和广场在内近800平方米占地;增加台阶、草坪、盲道和外围栏杆;因地制宜,将广场内近20棵树木保护加固,一棵不砍。

  三力公司项目经理任怀兴说,三次大改基础上,他们采用的全部是高质量原材料和高工艺。比如地面垫层加深至15厘米,采用火山岩铺面,有效防止下雨积水;外部环廊设7组(14面)镌刻碑的汉白玉经过抛光处理,使其呈暖白色,捐献者名字用金色颜料深刻其中,保色更持久。还将镌刻碑与广场外围的1米设计距离扩至3米,外加3米草坪,这样家属可以直接在刻有捐献者名字的镌刻碑下摆放鲜花纪念。

  三力公司在这个工程的总建设成本高达300万元,在中标100万元修建费基础上,多出的绝大部分成本由该公司承担。“当初接这个任务,就是想回报社会。我们把它做扎实,今后管护起来更妥善。”任怀兴说。

  纪念碑日常管护工作由向阳山革命公墓管理处负责,捐献者名字的补刻工作由红会向财政局申请经费。原碑捐献方天泰公司向市红会定向捐赠20万元,用于纪念碑后期修护。

  新碑落成:

  将是遗捐工作最好的动力

  目前,镌刻碑上的捐献者名字分为3组:哈尔滨遗体及眼角膜同时捐献者、遗体捐献者、眼角膜捐献者。市红会做了大量整理工作,从哈医大遗捐登记接受站和市眼库眼角膜登记接受站统计人数,最终确定三组捐献者共526位,目前已全部刻上碑面。张志强说,市红会一一与捐献者家属取得了联系、反复确认,其中也发生了不少感人故事。很多家属听到纪念碑重建消息,都很激动,向市红会表达感谢。其中,市民肖洪有与其妻张丽华先后于2011年和2014年实现了遗体和眼角膜同时捐献,在与其家属沟通后,市红会将夫妻二人的名字一起刻在2011年名单中。

  近日,不少家属纷纷致电本报,向多年来关注遗体捐献者人群及纪念碑重建工作的本报记者表达谢意。

  为感谢这些无私奉献的捐献者,近年来,全国各地都为遗体捐献者修建了纪念碑。哈医大遗捐登记接受站工作人员付旭表示,哈市目前共有6746人签了遗捐志愿书,越来越多市民对遗捐表现出很大关注。他多年工作中发现,尽管是自愿捐献,很多家属依然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纪念碑将成为遗捐工作最好的动力。

  刘延刚表示,纪念碑为捐献者家属及社会爱心人士搭建了一个寄托哀思、缅怀瞻仰的平台。它是城市对这些捐献者最大的纪念,也是一处具有特别意义的精神地标。“希望凝聚城市更多人道力量,让捐献者的奉献精神永远被铭记。

  ■记者手记

  这里的每一个名字都值得铭记

  昨天,站在崭新的纪念碑面前,我伸出双手,将这些名字抚摸了一遍。秋风微凉,可是这些名字摸上去暖暖的。

  这些默默的人们,在完成他们人生最后一个仪式之后,化作了一个个默默的名字。其实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陪伴这座城市30余年的新晚报,曾记录过很多故事,这座城市里那么多人曾为他们落泪。现在,郁郁的山脚下,他们得以安息。这些名字,终将被这座城市铭记。

  部分名字背后的故事

  闫阿红 张子丽

  2005年,我省首位眼角膜捐献者、34岁阿城电视台记者闫阿红去世,她的眼角膜让失明40年的老人张子丽重见光明。9年后张子丽去世,再次捐出眼角膜。

  苏铂霖

  2012年7月16日,出生63天男婴(小名优优)因早产发育不全离世,成为我省年龄最小的眼角膜捐献者。

  朱占华

  2014年4月19日,61岁好人朱占华离世,捐献遗体及眼角膜。这位阿城农民多年来坚持做点滴好事,向社会传递温暖。

  魏维丹

  她曾是弃婴,辍学打工,孕检查出宫颈癌,生产43天孩子被送走,丈夫消失。为回报生命最后几个月冰城好心人对她的帮助,她签下眼角膜捐献书,于2014年5月12日去世后实现了捐献。

  哈市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0451-86662941   省眼库登记接受站:0451-53643923

  哈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概况

  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

  地址:哈尔滨市向阳山革命公墓(道外区天恒大街475号)

  交通:332路(电线电缆厂站)、380路(电缆厂站)、385路(老道口站)、334路(一火葬站)

  责任方:哈尔滨市红十字会  

  建设方:哈尔滨三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管理及养护:哈尔滨市向阳山革命公墓管理处

  特别支持: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殡葬事务管理所

  市向阳山革命公墓管理处、新晚报

  黑龙江天泰生态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哈市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省眼库登记接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