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后空气质量仅达标4天 哈环保局诊脉冰城“霾源”

02.11.2014  11:50

  黑龙江新闻网讯(记者:刘畅言)记者1日从哈市环保局了解到,从10月20日采暖期开始以来,哈尔滨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波动较大。在12天中,达标4天,超标8天,其中6天达到严重污染级别,并且日间变动剧烈,往往1至2小时内空气质量发生剧烈变化。那么,近期冰城雾霾天的成因到底是什么呢?哈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和专家进行了“诊脉”。

  原因一:近期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量大

  哈市环保部门表示,哈市地处东北北部地区,城市供暖以燃煤为主。相对于南方不供暖或以清洁能源供暖的城市,哈市由供暖引起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大。据悉,哈尔滨市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清洁燃料使用比例低,城市周边、城中村存在大量低矮面源污染,每年工业和采暖期用煤量约达3800万吨。另外,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尾气污染日趋严重,再加上扬尘、季节性秸秆焚烧等污染,导致近期哈市总体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大。

  原因二:静风、逆温气象让污染难扩散

  其次就是,近日冰城总体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据介绍,哈尔滨市处于冷暖交汇期,当冷空气控制时,往往风速较大,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较好;当冷空气减弱,由暖空气控制时,风力很微弱,夜间近地面辐射降温作用强烈,以致夜间地面气温比高空低,形成“逆温层”,导致大气层结构稳定,非常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空气质量较差。

  原因三:秸秆焚烧高峰期空气质量受影响

  专家表示,近日哈市的空气污染受秸秆焚烧影响较大。

  大气污染物浓度相关分析表明,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燃煤)、二氧化氮(主要来自燃煤、尾气)浓度变化曲线呈现明显的规律性,每日早晚锅炉起炉时段各有一个小高峰,遇不利扩散的气象条件时升幅有限。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与一氧化碳(主要来自秸秆焚烧)浓度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升幅巨大,变化曲线联动性极强,相关性较高,说明近日颗粒物污染受秸秆焚烧影响较大。

  原因四:本地与外来的污染物叠加

  近日哈市处于冷暖交汇期,南来暖空气不仅引起气温上升,也将外来迁移污染物带入,与哈市自身排放的污染物叠加,加重了哈市空气污染。哈市气象台1日6时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不少市民也感觉早上能见度很低,而且空气中有呛人的烟味,空气质量较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下午16时哈市12个监测点的PM2.5实时浓度已经全降低至100以下,处于基本达标的状态。哈市环保部门经与气象部门会商,预计1日傍晚的冷空气将影响哈市。随着冷空气逐渐加强,哈市空气质量将逐渐好转。

  专家观点:应急措施只能治标还须标本兼治

  哈尔滨环保局日前发布了《哈尔滨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将环境空气重污染分为黄色、橙色以及红色三个预警级别,当启动橙色预警时,要采取立即纠正并严格依法处罚露天烧烤违法行为,要求供热单位确保供暖锅炉24小时低温连续作业,增加公交运力等措施。而在红色预警时,则将采取幼儿园、中小学停课措施。

  但黑龙江省多位环保人士坦言,应急措施只能治标,解决问题不能总靠“大风吹”,还要从“霾源”下手,从根本上重视起空气污染问题方能标本兼治。黑龙江省环境监测处工作人员表示,提高清洁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才是北方城市的“脱霾之道”,而目前清洁能源在黑龙江省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仍然很少,想要改变整个能源结构需要多方努力。专家表示,日本这样的工业发达国家,风电、火电、水电各占能源结构中的三分之一,清洁能源比重在60%以上,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强环境保护的科学管理,降低供暖煤污染强度,从根源扼住雾霾的来源。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