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荫口岸期待“芝麻开门”

16.06.2014  20:31

 


   黑龙江日报6月16日讯 6月4日,是嘉荫口岸委副主任王立军非常高兴的一天,一船2210立方米木材全部卸完了,这可是今年嘉荫口岸俄方运来的第一船木材。“随后还有1万立方米。”王立军的语调中有些兴奋。
 
 
  47岁的王立军,在嘉荫口岸工作了26年,最多一年过货8万多吨,过境3.6万人次,“那时真是人山人海,木材成山。”这一切似乎都成了美好的回忆,2012年6月1日,嘉荫口岸对应的俄方帕什科沃口岸闭关,因为他们接到了俄政府令——闭关维修基础设施。
 
  从那时起,所有货物都绕道上下游的逊克、萝北、同江口岸对应的俄方口岸,然后再运抵嘉荫,这一绕道,最少的也要多走出400公里。去年嘉荫口岸过货5万吨,与前几年相比,真可谓门前冷落,货少人稀。
 
 
 
  为了让农民走出国门,大胆创业,嘉荫县做了很多台前幕后工作。对赴俄创业情况最了解的,要数赵常胜,他当了10年嘉荫县对俄农业开发办主任。
 
  他时间很紧,抓住人影很难。但采访过程很享受,他满肚子都是在俄开发的故事。
 
  赵常胜说,2005年开始,嘉荫县抓住国家实施“走出去”和我省对俄经贸战略升级契机,多次赴俄考察论证,与俄方签订了长期土地耕种协议。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农民经营”发展模式,成立了对俄农业开发办公室,在俄阿穆尔州阿尔哈腊区、犹太州斯米多维奇区注册了奥嘉、嘉兴和乌尔米3家农业开发公司,帮助农民协调解决机械进出口、相关证照办理及与俄方政府部门沟通协调等工作,并采取“五统一”的运营管理模式(统一租赁土地、统一办理涉外经营手续、统一购置生产资料、统一组织物资通关、统一结算贸易往来资金),对内保护了分散的农户利益,对外形成了集团式的经济效益,避免了来自俄方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和风险。
 
  回忆起这十来年的经历,他说主要有“四大难”:与俄罗斯官员见面难;拿到部门单位相关文件难;对付俄罗斯欺生的流氓难;铲下农业生产第一锹土难。
 
  赵常胜举了个例子。刚去时与俄罗斯官员见面,周一凌晨3点出发,赶到了阿尔哈腊,排了一个星期的队,到了周五上午终于要见到区长了,却被秘书告知只有周五下午约见中国人,出去坐在椅子上,咬着干面包,喝着带气儿的矿泉水,眼盯着门,感觉里边好像人都出来了,可刚要进去,秘书告知,规定接待中国人的2个小时已经被挤占了,只能等到下周五下午再排队来等候,当时我气得眼泪和着面包一起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
 
  要说当地居民,绝大部分淳朴热情、善良厚道,可也不乏惹是生非的人。据首期赴俄、担任典型示范任务的财政局赴俄劳务小组组长王沿辉回忆,刚来时,丢二三十麻袋豆种、化肥司空见惯,地痞无赖酒鬼寻衅滋事更是家常便饭。
 
  近几年,县主要领导每年都就农业开发有关问题多次赴俄协商,并得到了俄方的理解和支持,为对俄农业开发顺利开展夯实了基础。
 
  为了充分调动农民赴俄进行农业开发的积极性,嘉荫县连续实施赴俄人员资金奖励政策,为赴俄农业开发人员和经商务工人员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补贴,并专为对俄农业开发先进典型设立了2万元奖励资金。同时,积极与省商务厅沟通,办理外派劳务许可证和进出口货物批准书,减少了农民机械出口费用。并积极帮助农民解决境外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对俄不仅是农业开发,各个领域前景都极为广阔。作为伊春唯一对外的国门大通道,嘉荫县超前谋划,积极把经贸合作、林产工业、矿业开发纳入未来对俄开发的重头戏和突破口。目前正紧锣密鼓地扩建口岸路、修建江浮桥、输送铁矿石、运送大原木、发展大旅游、过人过货两不误。
 
  伊春市委书记王爱文说,下一步对俄工作要与省市提出的对俄经贸合作升级战略紧密结合,吸引更多的伊春企业赴俄发展。
 
    (来源:东北网)
 
来源:( 黑龙江省商务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