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01.12.2015  12:32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为抓手,紧紧围绕“保发展、保红线、保民生”的总体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严格规范管理,积极主动作为,深化改革创新,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全力落实稳增长各项政策举措,规划计划管控更加科学,用地保障服务更加积极有效。围绕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调整完善了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有关县市区规划,重点结合全市“三重”项目需求,着力优化全市发展用地布局。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完善新增和挖潜指标配比下达制度,推行差别化供地政策,着力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通过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增加流量,狠抓用地保障服务。“十二五”以来,全市上报省政府审查批复各类建设用地13.7万亩。先后为23届省运会、高铁连接线、太白湖新区、济徐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提供了优质高效的用地服务。大力推行迁村入城、村企联建、合村并点三大模式,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截至目前全市验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165个,完成规模4.7万亩,复垦耕地4.4万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3.7万亩;建成新型农村社区219个,有6.3万户、17.4万户群众乔迁新居。

  国土资源保护力度加大

  耕地保护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全面开展,采煤塌陷地治理取得重大突破,资源保护程度逐步提高。制定了《济宁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完善了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了耕地保护管理系统和征地信息公开服务平台。严格落实土地违法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激励补偿机制,全市耕地保有量914万亩,顺利通过国家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以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滨湖涝洼地改造和平原村庄搬迁改造为重点,先后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90万亩,实施完成各级土地整治项目241个、建设规模58万亩、新增耕地9.4万亩。进一步理顺了治理工作体制机制,编制了分区治理规划,采取划方整平、挖深垫浅、充填平整、预置填充、生态治理等方法,累计治理塌陷地10.1万亩。济宁市采煤塌陷地复垦重大项目已经省政府批准,上报国务院。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明显

  节约集约用地共同责任机制和指标控制等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全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实现较大提升。进一步明确规划控制、土地收储、融资配套、公开出让的土地运营原则,全面推动网上挂牌出让方式,建立完善了规范有序的土地资产运营机制。“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土地出让合同价款873亿元。加强土地供应利用跟踪管理,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开工报告、竣工核验、用地公示等制度,形成提前介入、源头控制、从严审批、过程监督、竣工核验、共同制约的全程监管模式。市区共收取因改变土地使用条件补交土地出让金、收取地租等共计7.2亿元。全面加大指标约束、政策激励、考核奖惩力度,制定了《节约集约用地共同责任机制实施意见》《地下空间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管理办法》等系列规范性文件,兖州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执法监察更加规范严格

  执法监察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大,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执法监察格局基本形成。推广了嘉祥、邹城建立国土公安队伍的做法,对违法用地问题突出乡镇公开曝光,建立健全了执法长效机制。健全了案件会审、报告备案、督察督办、责任追究、举报受理、案件移送等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发使用了执法监察手持gps三级联网全程监管平台。今年,省国土资源厅在我市召开了全省行政处罚网上公开现场会议。不断畅通信访案件受理渠道,建立了信访联动机制,组织开展了重大信访问题排查化解行动,建立了信访案件复查会审制度,实现了信访矛盾纠纷案件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扎实开展法制建设,面向社会公布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建立了执法全过程记录、案件卷宗评查和重大案件集体会审制度。深入开展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等宣传活动,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矿政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持续深化,矿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深入开展安全生产资质检查、安全生产百日攻坚、“六打六治”等专项行动,扎实开展矿产开发利用年检。启动了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2011年以来,全市共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价款43亿元。在全省率先完成矿产地集中调查清理工作,建立了矿产地档案和数据库。金乡羊山铁矿、微山稀土等普查进展顺利,实现了探矿找矿的新突破。科学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健全汛期值班巡查、灾情险情速报等灾害防治制度,有效提升了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置水平。加大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收力度,共征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26.2亿元。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规模治理、保护环境、注重效益”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2015年7月,全国地质环境管理暨矿山复绿行动现场会议在我市召开,推广了我市企业、社会、政府治理“三种模式”经验做法。

  基础业务不断创新加强

  国土资源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全面推进。挂牌成立了市测绘地理信息局,积极推动数字济宁地理信息平台推广应用,协助市直有关部门编制了10个应用系统建设方案。扎实开展“一个平台、两个市场”建设,完成了机房搬迁改造,按照“一张图”管理要求,高水平、高标准建设数据中心及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现已集成了14个业务系统,实现了数据横向贯通。全面建成“天地图”市、县节点,构建了具有济宁特色的天地图公共服务系统。出台了《市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登记管理意见》,改进了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了土地抵押行为。建立了农村集体土地登记信息数据库,二次土地调查、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和遥感数据融合成果顺利通过省专家检查验收。围绕打造“效能国土”品牌,认真梳理、全面公布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修订出台了《济宁市国土资源局机关工作制度汇编》,定期举办“国土资源大讲堂”,开展了“全员素质提升工程”和“提升履职能力大比武”活动,提升了干部队伍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