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江西省赣州市、湖北省十堰市国税局在助推新农村建设中践行群众路线

31.12.2014  22:58
      编者按: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税务机关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做好驻村扶贫帮建工作,努力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将山东省济宁市、江西省赣州市、湖北省十堰市国税局的做法刊发如下,供各地借鉴。


   山东省济宁市国税局抓好“五个帮扶”。 坚持目标不变、热情不退、力度不减,帮扶山东省泗水县圣水峪镇小城子村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路,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支持济宁发展突出贡献单位。 从健全组织抓起,建强班子。 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脱贫致富的“先手棋”,建立与“村支两委”的联建机制,出资建设村委办公用院落,定期开展党员“1+1”联户活动,与党员群众深入谈心交流,让联建制度“连”出深情、“建”出活力。 从破解难题抓起,找准路子。 与“村支两委”充分论证,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帮助协调资金、引进种苗,推动核桃种植1000余亩,使这一产业占全村年收入近三分之二。依靠种核桃积累的财富,发展牛、羊等畜牧养殖业,年新增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目前,该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多元。 从基础设施抓起,打牢底子。 帮助修通前往圣水峪镇的连接路等20余公里,架设通村通户电网,出资打井3眼,修筑拦储水截潜装置2个和300立方米大型蓄水装置,联系水利部门为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 从文明素养抓起,充实脑子。 建立党员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场所,推进村务公开,加强治安管理,将村规民约张贴上墙。多方筹资绿化村内主干道、安装照明灯和健身器材,建设村民文化广场。 从增强后劲抓起,跨上台子。 推动扶贫工作实现“三个转变”:改“输血”为“造血”,变简单的送钱送物为送致富观念、送思路、送技术,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功能;改“经济扶贫”为“综合扶贫”,把经济脱贫变为经济社会全面脱贫;改“立足眼前”为“着眼长远”,巩固扩大脱贫致富的成果。
   江西省赣州市国税局以“三送”架起干群连心桥。 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农村参加地方党委、政府组织的“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使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税收得民心。 一是双向联系全覆盖。 派出20个工作队,选派处(科)级干部任队长至58个自然村包村挂点帮扶,优先安排后备干部、新进干部到“三送”驻点村挂职锻炼。安排1800多名国税干部与1.26万户群众结对帮扶,消除挂点村群众工作盲区。 二是制度保障常态化。 规范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运行机制,要求驻点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每月在驻点村工作20天以上;其他干部与结对村民每月一联系、半年一走访,宣传涉农税收政策,全面收集群众诉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同甘共苦办实事。 围绕促进创业致富、环境提升、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基层党建等五项任务,实地调研、座谈走访,深入了解村情民意,为挂点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建言献策、出工出力。市国税局共帮助挂点村率先在安远县建立千亩烟叶产业种植基地,改造危旧土坯房120多户,使之成功申报“江西省二十佳休闲旅游秀美村庄”。
   湖北省十堰市国税局践行群众路线从解“民忧”抓起。 把“城乡互联、结对共建”作为锤炼干部党性、解决百姓民生的抓手,把扶贫工作做到实处,市国税局共建的4个村均被评为全省“十星级文明户”活动试点村,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办实事的娘家人。 强化领导。 成立市局“一把手”担任工作组组长、6名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组成工作专班,指派一名干部担任下腰店村党支部书记。 深入调研。 抽调机关和城区干部入农户、摸民情,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干部、返乡农民工以及生活困难群众。 结对帮扶。 市国税局12名副处级以上干部每人联系1户贫困户,52名中层干部每人联系1个贫困人口,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科学立项。 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一年办好一件实事。今年年初,市国税局工作组在调研时,得知“三万”活动联系点新增38户移民后,原取水点已不能满足村民人畜饮水需求,主动与地方党委政府和水务、移民、规划设计等部门沟通,争取15万元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经过近三个月的连续奋战,为该村建立了第二个取水点,解决了困扰38户新移民的吃水问题。 长远规划。 帮助共建村制定五年发展规划,协助村镇两委开展板栗和茶叶基地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援建新型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个,希望小学1所,清理修复堰塘2口,捐赠垃圾清运车1辆,协助村党支部健全了《村务公开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等10项制度,将“明礼、诚信、尚德、守法”作为村民精神写入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