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确权激荡大农业新活力

16.12.2015  10:32

  五常市卫国乡友好村村民刘玉仓,去年放心地把自家承包的11亩土地流转给在本村“包地”的东方集团,与村里人一起到俄罗斯打工去了。

  “没推确权以前,村民是不会长期把土地交给别人经营的。”村支书张春林说,因为没有土地“权证”,很多人担心权益得不到保障,对土地流转存在顾虑。

  两年前,我省被国务院确定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市委、市政府抓住这次难得的农业发展机遇,从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入手,在全市范围内统筹推进耕地、林地、草原、水面等各类资源的确权。截至目前,哈市土地确权实测工作已全部完成,共计3458.1万亩。全市1865个行政村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1644个行政村达到了待发证状态。    

  “今年是哈市近10年来土地流转增速最快的一年,”市农委副主任邵经祥介绍,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890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900万亩。整体上,哈市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度比国家确定时限整整提前3年。

  由土地确权引领的全新土地变革,眼下正在进行中。在这场变革中,随着“人与地”这一最核心关系的微妙变化,农业与农村的巨大变迁在加速到来。

  破题土地“痛点”创造变革奇迹

  早前,刘玉仓想流转土地前都会犯寻思:自己这11亩地虽说能暂时让人种着,但没个保障,心里总不踏实。他总是纠结,把地转包出去时间长了,要不回来怎么办?

  除了“地拴人”,在推行以土地确权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前,多重矛盾集中在土地上。

  自1983年土地第一轮承包,经过1998年顺延展包至今,我国人口、耕地、政策等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调整。因土地权属不清、边界不明、流转不规范、收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发生。确权前,方正县每年因土地纠纷引发的上访甚至占上访总量的80%以上。

  更重要的是,虽然土地表面上是农民重要的资本,但是长期以来却是“中看不中用”——土地不能作为具有市场意义的主体参与到土地集中连片的生产集约化、规模化运营中,农民无法通过土地抵押贷款、入股分红,实现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三农”投入的严重不足。

  “矛盾集中在土地上,就需要从土地入手。”市农委负责人指出,只有推进以土地确权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关系,转变发展方式。

  但农村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更何况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为了确保农民自愿接受土地确权,配合测量自家土地面积,哈市特别制定了基于原点核准、依照最原始数据的土地确权策略。连村里老书记、老主任、老会计、老党员和老村干部等,也被动员挨家挨户走访宣讲土地确权的科学依据与工作策略,以确保家家知晓政策。

  公平公正,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每10户推选一名村民组建确权登记颁证理事会;采用“CORS基站+RTK测量仪”测量方式,实测精准度达厘米级,对农户人、地信息进行准确公示,做到调查准、实测准和公示准,真正为农民确实权、颁铁证。”阿城区农业局局长张君彦说。

  千头万绪、庞冗复杂,是这项浩大工程的真实写照。

  哈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新画卷,昼夜兼程舒展。截至目前,哈市土地确权实测工作已全部完成,耕地实测面积比二轮土地展包时多出890万亩。这场史无前例的土地确权工作,恢复了农民应有的自主权和能力,更让农民开始真正成为农村改革与市场的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变革没有引发一起上访纠纷,哈尔滨创造了中国农村土地变革的一个崭新奇迹。

  流转推规模生产释放农村活力

  高效推进中的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为土地实现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经营扫清了障碍,激发了更多主体重新拥抱土地的热情。

  去年初,方正县德善乡王庆龙新流转了莲花村700多亩地,加上手头的100亩地兴办起家庭农场。他先买了6台大型农机实现农田连片耕种,又在种植园内设立绿色水稻种植区、蔬菜园区、果树区、养鸭场、水稻加工车间与仓储区。当年,他比上一年多挣了30万元。

  对于那些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而言,没了土地的羁绊,或出去务工,或自己创业,或干脆搬进城里……每家人都在寻求别样的致富路径和生活方式。哈尔滨看起来依旧平静如常的村庄里,早已掀起层层涟漪。

  与此同时,哈市全面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纠纷仲裁体系。目前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2069个,单独组建区县纠纷仲裁机构18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产权在公开市场流转交易。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市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耕地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1790万亩。规模园区中,更统一的生产标准在实施,更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被大面积推广。

  五常王家屯合作社的3万余亩稻田近年已全部实现有机化,其中有近万亩稻田还执行了衡量指标多达280项的欧盟有机标准。“排水设备连接附近河水,生产期内传感器给信号后,可自动浇灌稻田。”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田间星罗棋布的摄像头可实现对生产过程24小时实时监控。而且,稻田视频与后期水稻加工数据,同五常市物联网中心相连,消费者可对大米全程溯源查询,形成放心农产品生产经营体系。

  另一方面,土地集约化后形成的种植园区,给留在村里的人更多市场化的务工机会。

  2014年,五常市长安村和承租大片土地的东方集团签署了长期劳务合同,打理其流转出去的5000亩稻田。依据技能水准的不同,村民的劳作内容也有了岗位分工:有人负责田间管理,有人负责农机维修……在开春插秧期、农忙期,东方集团雇用务工村民超过200人。依据合同,他们当年总计能拿到100万元的劳务费。

  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九成农民土地转入后收入增加,而对于把土地转出去的农民有三分之二收入增加。农民已成为土地支撑的双薪人,土地不再是拴住他们手脚的牵绊,而是财富来源之一和闯世界的后盾与底气。

  确权铺路助冰城农业现代转型

  以土地确权为基点,哈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金融保险服务模式等产生着连锁反应式的加速发展。它辟出一条路,推动着哈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催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哈尔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4668个,带动农户60万户。

  更多农民在农业生产链条中关系在改变。

  方正县骏丰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2014年成立,通过农户带地入社或土地流转,整屯土地几乎都“”进来。合作社理事长索彦君对记者说,骏丰通过与农资企业、水稻仓储、销售企业联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全面降低农业经营风险,给入股农民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最大收益。

  农业经营主体本身也在创新中发展。

  东方集团东方粮仓公司今年向“互联网+”转型,首次试水“五常大米”众筹,一天卖出500万元。同样一块地种出的五常大米,东方粮仓旗下的“天缘道”、“天地道”等品牌每公斤市场售价将达到70至80元,是普通农户米价的10余倍。

  这些各具特色的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等,以各种形式与农民合作,改变了哈市农业从生产、运营到销售的传统模式,也在持续创新与变革中引领着哈市农业不断发展。

  与此同时,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改变农业的发展环境。

  巴彦县丰收种植专业合作社面向农户提供耕作托管服务。农户张富有承包土地83.9亩,2013年自己经营时亩收入为610元。2014年他采用“半托”方式,把整地和收获环节委托给本地合作社统一作业,不仅减轻了自家劳动强度,亩生产成本还减少了30元。

  即使农户坚持自己耕种,借助于社会服务方也可享受更多支持。

  在双城,依托于东官农机合作社的东官农业综合服务站,向村民提供农机、农技、农经、生产资料监管等25项服务功能,农业生产各项服务在这里基本都可自由“选购”。合作社理事长傅海维说:“现在计划与服务站合作的农资生产企业有6家,减少了中间加价环节,生产资料成本也大幅降低。

  据市农委统计,目前哈市各类农业服务中心已发展到2500多个。其中,哈尔滨市培育出的“产加销”全程经营性服务组织达到1141个。进村入户的综合服务单元,在一步步细分市场抢占农业生产各环节服务蛋糕的同时,也承担起为农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功能。

  这些正在发生的创新变化,让哈市有效破解农业发展投入渠道单一、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弱的瓶颈。也正因如此,哈市农业生产比以往任何时期,积聚着更多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