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工程”是怎么通过验收的
一场旱灾,验出辽宁阜新抗旱井工程的纰漏百出。这个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当地发改局牵头的工程,能轻易地通过验收,背后的责任漏洞不能不查。
都知道,中国的经济总量已雄踞世界第二,中国也处在“大建设”的阶段,但若遇到某些“虫蛀”,建设成果难免会遭侵蚀。到头来,有些设施不能利用,会影响民生与经济发展。以下就是一例。
据新华社近日报道:辽宁正经历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旱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阜新县2011年至2013年为部分村落打的282口抗旱井,因深度不够、缺乏配套的水泵等成了不出水的“真旱井”。该工程由时任当地发改局副局长李洪志负责,而李洪志已于今年7月17日被检察院批捕。此外,当地农民还反映:深度要求20米的水井只打10多米,村民要给打井队支付电话费等,刚打好一年多井台已塌了,百多口井打好后基本没用过……
这个消息包含了太多可解读的内容了。
应看到,这批水利工程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累计投资7500万。这也让人生出疑问:这是否是“跑部钱进”的成果?我当过十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曾多次强调,一些地方“跑部钱进”得来的钱就是“唐僧肉”,除了“打发”用掉的钱,剩下有多少用于“工程”那就凭良心了。只要能够过关,该“工程”有没有用很少有人关心。
而关于工程质量方面,百多口井打好后基本没用过,这让人瞠目。这种“垃圾工程”是谁施工的?谁监理的?这也道出集结在公共工程的某些积弊。有人曾总结出层层转包“N宗罪”:一是承揽方(公司)没有建设资质和能力,拿项目是为了“剥一层皮”。二是承揽方靠关系获取工程项目,发觉利润不高或难做,便转包甩给下家。三是经过几次转承包后,施工单位发觉利润薄,便大量雇佣无技术、无资质的临时工施工。四是承揽方本身就是官员亲属或生意伙伴,其承揽工程的公司不施工,而是个专业“发包公司”。而用水泵还得交钱,村民连打井队电话费都要打点。这也印证了克扣的“层级化”规律:打井队处于利益链末端,从施工、材料中获利不多,于是只能打小算盘,雁过拔毛。
据了解,抗旱井的牵头单位是当地发改局,而工程竣工后也是由其验收。可如今,对抗旱井的口径、深度及工程质量应执行何种标准,验收时是否达标等问题,参与验收的发改局的农业股和综合股工作人员竟表示“不了解”或“记不清”。这背后的责任漏洞,岂能不查?
当然,涉事发改局副局长李洪志已于7月17日被批捕。现在尚不清楚这是否跟工程腐败有关联,但如今旱灾验出工程问题的所在,在对涉事官员追责时显然不能疏忽这点,而且这也是查系统化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切口。
看来这批工程是完全废了,但即使这样,也不能白废。这时候,责任制、追责制要起作用,估计又会“网”到不少“大鱼”:各级发改委是谁审批的?涉事方面是谁“跑部钱进”的?工程是谁批准设计的?……就眼下看,很多问题指向当地发改系统的责任失守。就此而言,显然应就其从牵头到验收的全过程展开责任查究,不能让国家项目资金被轻易套取、侵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