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郊区复制“美丽模式” 变“吃田沟”为增收地

21.04.2015  12:24
  本网讯(张霁月)      13日上午,西格木乡民胜村沸腾了!郊区百余名机关干部、乡镇负责人集聚西格木乡民胜村见证全区侵蚀沟治理工程的启幕,他们将复制“美丽模式”为多年来治理侵蚀沟乏力的困局画上句点,为“吃田沟”变增收地的生态蓝图勾勒新的方向。 

  数字的警醒最直接客观。1995年统计数据显示,郊区有2033条侵蚀沟,占地201公顷。而截至目前这个区侵蚀沟占地达到1180公顷左右,“吃地沟”每年以59.2公顷侵蚀耕地,如利剑一般高悬在农业生产者心头。 

  今年,郊区自筹资金1200万元治理侵蚀沟重笔绘就民生画卷。工程启动前期这个区水务局、林业局相关人员到伊春、拜泉、桦南等地进行考查,并制定了侵蚀沟治理实施方案。最终确定将复制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模式重点治理辖区侵蚀沟。整个治理工程拟通过三期进行,列入今年治理计划的为流失较严重的100条侵蚀沟,明年的中期将治理200条,长期计划于2017至2030年治理1000条。治理沟道将以点带面再树起样板,用典型的示范力量带动各乡(镇)积极投入到侵蚀沟治理活动。 

  农民唱主角是郊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标志性特点。模式复制到侵蚀沟治理工作具体体现在“一事一议、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多方参与。” 

  他们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一事一议”筹工筹劳等方式,充分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先规划,后实施”重点支持乡镇有积极性的村屯做好示范。立足各村经济基础、沟道的地形地貌、侵蚀情况等实际,每条沟采取不同的措施。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全面完善侵蚀沟治理的资金投入机制。 

  据郊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侵蚀沟的治理需从上游着手,通过截蓄、导排等工程措施,采取沟坡兼治的办法,减少坡面径流,避免沟道冲宽与下切,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林草措施蓄水固土,以工程措施拦截径流,蓄滞泥沙,群体防护,分断拦蓄,使沟床趋于稳定。” 

  “侵蚀沟治理迫在眉睫,如果不迅速行动把侵蚀沟治理好,那就是吃了子孙的饭,砸子孙的碗。今年一期重点治理的35条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5公顷,可保护耕地1750公顷。不仅如此,我们还将治理与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让农民兄弟从治理侵蚀沟中增加收入,得到实惠,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郊区区委书记邱士林在启动仪式上的一段话在村民中引起共鸣,全场掌声一片。 

  “三重效益,实现多赢”的目标落脚民胜村有迹可循,村干部袁爱国证实了这点,“这片是村民李万库家的地,这些年因侵蚀沟发展减少了近8亩地。治理完,他可以栽紫穗槐、苕条、杨树,苕条可以卖了做木耳菌,杨树大了也可以做木材。经济林产生的经济效益远比农作物效益高。今年,我们村将建241亩红树莓基地,预计亩效益达5000元,不仅52户村民将从中受益,集体还可收入10余万元。困扰我们这么多年的愁事通过治理都将变成好事了。” 

  工程现场两台挖掘机挥展铁臂,村民们热情高涨地一锹锹、一镐镐将土回填,村民高振江一边干活一边高声表态:“党和政府为咱们大家谋福利,我们不出力谁出力,区里还支持我们种红树莓,这就是把钱塞进我们口袋的大好事啊,我第一个支持。” 

  如何变“吃田沟”为增收地,郊区早就算好了一笔经济账。仅拿100条沟的沟坡上水保林为例。治理完成后,共计造林41.95万棵,胡枝子种植94.93公顷,预计木材可获得经济效益4110.61万元,胡枝子经济效益22.78万元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下了生态财富。100条侵蚀沟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全部实施后,林草覆被率将从原有的5%提高到85%,侵蚀沟全部变成稳定沟,保水能力可提高每年88万吨,减少土壤侵蚀量8500吨。生态环境转优,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能力增强。郊区生态保护的步伐将愈发强劲,农民的热情和希望也将在实实在在的变化中被点燃。。(王冬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