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多地发展棚室生产促贫困户增收

22.02.2018  10:21

  隆冬季节,东北农村一片萧瑟,棚室生产却成为龙江冬日里的靓丽色彩。种木耳、种蘑菇、种蔬菜,依托冬季棚室产业发展,我省拜泉、兰西、抚远等贫困县市的贫困户积极参与其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幸福生活。

  木耳产业链串起增收线

  拜泉县拜泉镇黑木耳生产示范园区有8栋温室,600栋大棚,场面颇为壮观。大棚里,炉火烧得正旺,木耳段上已经长出了木耳。这个冬天,棚室里木耳、滑子菇、香菇生产在持续。拜泉镇党委书记栾云栋介绍,这是一个扶贫项目。贫困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每户贫困户可以享受免费使用一栋大棚的政策,拜泉镇有20户贫困户选择自主自营大棚;还有的贫困户选择以劳务输出的方式参与到棚室生产中,一个月能赚2000元左右;还有一种参与模式为折股量化,拜泉镇有222户贫困户每户贷款5万元投入到企业中,贫困户可将分红投入到基地变成股金,扩大分红额度。拜泉镇一心村贫困户马金友是因病致贫户。他告诉记者,看大棚效益挺好就入股了,红利变成了股金,已经拿到了收益。孙占和和马金友同村,也是贫困户,他贷款5万元入股大棚,不仅一次性拿到3000元分红,还拿到1000元的折股量化收益。

  在拜泉县德润黑木耳全产业链项目基地,食用菌菌包生产线也是一片忙碌场面,这里年产食用菌菌包能力达5000万袋,在这里打工的都是附近居民,贫困户优先。

  拜泉县委书记刘雁冬介绍,拜泉县依托德润黑木耳全产业链项目探索建立了三种扶贫模式:一是扶贫资金投资收益扶贫模式,由拜泉县投入资金用于企业发展,按年返还扶贫资金投资总额6%的收益,返还期为15年,计划贫困户人均分红1500元,可带动贫困人口1098人;二是产业促就业扶贫模式,通过黑木耳产业发展,可吸纳劳动力260人,其中贫困户72人,人均务工收入达1.2万元。食用菌菌包厂安置就业人员90人,其中贫困户53人,年人均务工收入2万元;三是户贷企用企还扶贫模式。拜泉县已为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1700万元入股企业,企业负责偿还本金。从今年开始,企业连续3年每年为566户贫困户无偿提供食用菌菌包,扶持贫困户自主经营,户均增收2800元以上,可带动贫困户1300人。2017年德润黑木耳全产业链项目通过三种扶贫模式带动贫困人口1223人,今年预计将带动贫困人口2523人。

  发展蔬菜产业促增收

  和拜泉县不同,兰西县冬季棚室生产主要以发展蔬菜产业为主。

  在兰西县红光镇义发村蔬菜基地,村支部书记于忠友带领记者参观了高标准现代化的棚室生产场面。这个蔬菜基地有8栋温室,12栋冷棚,由哈尔滨佳美温室设施有限公司投建。记者走进其中一栋温室看到,双层骨架建设的温室上有三层棉被,不加温不取暖室内温度达22℃,果蔬种植就像养花,底料是蚯蚓粪和草炭土。该公司于彦国向记者介绍,温室发展有机种植模式,有好东西不愁卖,这一季的草莓、黄瓜、西红柿、尖椒等都是通过私人订制进行销售,产品供不应求。

  于忠友说,这个蔬菜基地一年给村里上交12万元,带动贫困户分红,2017年为72户贫困户户均分红1660元。蔬菜基地雇工都是村里的居民,女工月薪3000元,男工月薪4000元,2017年用工近50人。

  从裸地生产到冬季棚室生产不停歇,兰西县蔬菜产业发展不断提档升级。兰西县蔬菜办主任杨柳说,兰西县以打造“北菜南销”基地县为定位,强基地、建龙头,打品牌、拓市场,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贫困人群参与到蔬菜产业发展中,实现产业发展和促进贫困户增收的双赢。

  “共享账户”享分红

  东极抚远,黑土地上白雪积得很厚。“东润果蔬”,一处规模不小的果蔬基地。进入温室,记者看到,西红柿秧有2米多高,村民正在忙着采摘西红柿。这个基地是2014年建设的,有12栋温室,35栋大棚。东润果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文有告诉记者,基地发展绿色有机种植模式,从2015年元旦供应果蔬开始,反季销售模式效果很好,除了供应抚远本地市场,在同江市和哈尔滨市都设立了销售点。冬季棚室生产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眼下用工30人左右,都是当地低收入群体。施文有说,这个基地政府参与投建,企业有责任带动贫困户增收,除了鼓励农户承包棚室,企业2017年向抚远“共享账户”交6万元,用于为贫困户分红。

  据悉,从2016年开始,抚远市探索建立“共享账户”精准扶贫,集纳兴边富民、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红利,让贫困户共享政策红利和公共资源、资产收益。

  我省多地积极探索扶贫模式,通过“穿针引线”,贫困户纷纷加入到冬季棚室生产中。寒冷的冬季,棚室里一片火热的生产场面,这是冬天里蓬勃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