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专家探索瓣膜外科手术心肌保护新方法

03.05.2016  13:26

在心脏瓣膜外科手术中,有没有更适宜、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新方法?近日发表在英国最新一期《心胸外科杂志》上的一篇学术文章,报告了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大血管外科主任刘宏宇医疗团队的科研进展。研究显示,体外循环下心脏空搏技术能够给肥厚心肌撑起更好的“保护伞”,有助于改善手术患者的预后情况。

据介绍,心脏瓣膜疾病在我国是一种极常见的心脏病,其中风湿热导致的瓣膜损害是最为多见的原因之一,我国成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在2.34-2.72‰之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性瓣膜病以及 冠心病 心肌梗死 后引起的瓣膜病变也越来越普遍。这些瓣膜病变不但危害生命安全、影响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压力。临床上,瓣膜手术能纠正病理性瓣膜结构和功能异常,缓解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在绝大多数病例中,传统的心肌麻痹液技术可为瓣膜外科提供足够的心肌保护,但对心肌肥厚、心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心脏麻痹液诱导的心肌水肿、能量代谢紊乱、血红和肌红蛋白携带和供应氧能力异常及心肌细胞顿抑和凋亡,被认为是瓣膜外科术后肥厚心脏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刘宏宇教授团队以《体外循环下心脏空搏技术改善瓣膜外科肥厚心肌保护的价值和机理研究》为题,开展了为期3年的深入探讨。刘教授团队选取大型动物乳猪,采用主动脉压力超负荷方法诱导出左室肥厚模型,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验证左室肥厚程度;同时将形成左室肥厚心肌的乳猪分为两组,分别借助体外循环下的心脏空搏技术和传统心肌麻痹技术,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建立了在体肥厚猪心的体外循环保护模型。在此基础上,刘教授团队应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磷31磁共振光谱学、核磁灌注成像等技术手段,评估撤离体外循环后的心脏收缩功能、心脏术后心肌能量代谢变化及评估心肌灌注,并用聚丙烯凝胶电泳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分析、TUNEL染色技术等检测左室心肌细胞凋亡。

研究结果证明,在撤离体外循环机之后,对心肌收缩功能的恢复,心脏空搏技术较传统停跳技术有所改善。对于左室组织的聚丙烯凝胶电泳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显示心肌肌钙蛋白I、心肌肌钙蛋白T、心肌凋亡调节蛋白在心脏空搏组中的表达均低于心脏停跳组,而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在心脏空搏组中表达较高。每平方毫米面积中TUNEL阳性细胞核的数量,心脏空搏组较心脏停跳组明显减少。这些实验结果充分证实,心脏空搏技术在对心脏手术中较心肌麻痹液技术避免了心肌麻痹液的有害作用,术中消除了病理性心脏支持体循环所需的收缩做功,有力维持了心脏近生理状态的收缩活动,非充盈状态下的心脏便利了手术操作,为患心提供了更佳的心肌保护,可加快心脏术后心肌收缩功能恢复,减轻心肌损伤,减低细胞凋亡。

专家评价指出,此项课题立足于临床实际,利用完全模拟心外科实践的大动物模型及可靠先进的实验手段,在多个角度和水平对体外循环不停跳技术的益处给予评估,为今后这一革新性的心脏保护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衣晓峰 刘尚典   供稿


附件:
省委第十二巡视组向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反馈专项巡视情况
按照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8月29日,卫生厅
巡视公告
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卫生厅
关于变更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门户网站域名的通知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网站发展指引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