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报道大兴安岭呼中区法院:生态基地作纬线 流域协作为经线

27.02.2023  11:36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被称为“中国最冷小镇”。立春已过,但这里的白山依然是冰雪覆盖,晚间气温零下30摄氏度。走进白山,游客第一眼就会看到一方写着“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字样的巨石。

    在白山建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是呼中区人民法院开展新时代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创新举措。近年来,呼中区法院提出构建“法律监督+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全方位司法保护体系,在横向上建4个司法保护基地为纬线,在纵向上建呼玛河全流域司法协作机制为经线,密织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网,服务保障大兴安岭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战略。

    除“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外,2022年,呼中区法院还在黑龙江省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博物馆挂牌“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宣传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已有1000余人来到该基地参观学习;在呼中林业局永青林场挂牌“生态环境恢复示范基地”,并将其作为推行“补植复绿”恢复性司法裁判的示范场所;在呼中区法院审判庭挂牌“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示范基地”,已在此开庭审理12起涉环资刑事、民事案件。

    4个基地共同构建起呼中区法院融合环境资源审判、法治宣传、环保教育、生态修复于一体的司法保护多功能平台。

    呼中区还有一条美丽的呼玛河。这条发源于呼中区的河流,自西向东流经呼中区、塔河县、呼玛县,注入黑龙江,是大兴安岭不可缺少的“血脉”。

    为保障这条“血脉”畅通清洁,呼中区法院推出了另一项环资审判创新举措。2022年6月,该法院联合塔河县人民法院、呼玛县人民法院,实施呼玛河全流域生态保护协作机制。根据协作机制,3个法院每年召开联席工作会,编发信息简报,研讨交流审判信息和典型案例,统一呼玛河流域内类案裁判标准。同时,呼中区法院还与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建立工作互动机制、与河湖长办公室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在岸线防护等关键领域突出“府院+社会”联动保护作用。

    在呼中区周边林地上,记者看到了野生动物的脚印。据了解,呼中区法院会不定期组织环资案件的巡回审判、普法宣传,一些靠山吃山的居民日渐转变了观念,主动把环境让给森林,还给野生动物。近些年来,呼中区法院涉环资刑事案件数量连年下降,2022年仅受理1起此类案件。“如今,在呼中区看到野生动物脚印已屡见不鲜。”呼中区法院院长代跃军说。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