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户 大农网70天卖粮7.47亿

03.12.2015  11:47

  肇源农场职工林东旭最近心情比较爽,自从他把自己种植的水稻挂到大农网肇源旗舰店上,卖得比往年快多了,价格比直接卖给粮贩每斤高出3分钱。现在,像林东旭这样到“大农网”上卖粮食的农户还真不少,仅肇源农场就有注册会员1800个,他们在网上不仅卖水稻,还卖农副产品和狐皮等特色产品,已经实现交易额达3581万元,236个农户通过大农网得到实惠。

  就是这个大农网”,不仅汇聚了绥化管理局的10个农(牧)场的粮食和农副产品,而且正在成为全垦区大宗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今年9月20日刚刚正式上线,截至12月2日,短短70多天里,交易额就已经达到7.47亿元,其中销售玉米、大豆、水稻、杂粮36万吨。

  农垦绥化管理局是一个资源小局,10个农场南到肇源、北连嘉荫,地域分散。如何把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发挥农场与周边农村大面积接壤的辐射作用?农场领导班子反复调研,认准了借助互联网营销这条路。绥化管理局把所属的10个农(牧)场组织起来,与有投资创业意向又有互联网经验的投资人何著京合作,以股份制的形式共同出资160万元,成立了黑龙江省大农商务有限公司,在今年的中俄博览会期间,“大农网”首次亮相便获满堂喝彩。

  农垦绥化管理局宣传部杨再胜部长说:“大农网与其他电商平台最大的不同,就是让农户买的便宜、卖的合理,为农户提供了一个赚钱的渠道和载体。”为了办好“大农网”,黑龙江农垦绥化管理局精心培育了一个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团队,他们从全省高校招聘了25名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负责软件开发和日常运营。通过在网上开办旗舰店、专营店,把线下销售导入线上,实现线上和线下有效对接。

  为了让农户真正体验到“互联网+”的便捷,“大农网”实现了农产品销售与第三方物流的紧密结合,与银联合作实现了资金结算的安全与快捷。目前,已注册会员11838家,开办旗舰店和专营店408家,与30多家物流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打通线上线下旗舰店

  和平牧场进驻“大农网”后,以和平旗舰店为依托,带动全场职工步入了“互联网+”的绿色通道。这个场为“大农网”和平旗舰店办公室配置专职人员3人,在全场40余个部门、单位和10个管理区中安排“兼职”信息联络员51人,成为牧场职工群众的入网帮手;牧场还利用农业和畜牧服务人员“网格化”管理框架,将38名畜牧服务人员的纳入宣传推广队伍,为养殖户粮食和饲草饲料交易提供服务。目前“和平旗舰店”销售包括杂粮、中草药、糯玉米、生态河蟹在内的产品11个,截至10月30日,“大农网”和平牧场旗舰店销售额突破1860万,有效带动小微企业、种植户和养殖户增收增效。

  在红光农场设在“大农网”上的旗舰店,完成的第一笔交易是云晶肉鹅养殖合作社,一单销售大鹅收入10万元。接着,福鑫食用菌种植合作社销售香菇、木耳、滑子蘑4451公斤,进账2万多元。目前,这个农场以合作社和管理区为单位,在“大农网”上已成立17家专营店,销售玉米、大豆、食用菌、蜂蜜、肉鹅等7大类29种产品,注册会员1136人,交易额达2450万元。为了让职工群众尽快熟悉网上操作,红光旗舰店派两名大学生对职工、农户、机关干部进行培训,指导大家如何登陆、注册、买卖流程等。

  目前,大农网已举办各类培训班15个,免费培训旗舰店店长、专营店店长、操作人员骨干1371人次。同时这些人回到农场之后,又对职工进行手把手的传授,成为普及“大农网”的星星火种。

  信息对称破解卖粮难

  绥棱农场第八管理区的种植户李磊,在大农网上第一次触网就尝到了甜头。他种植了20公顷大豆,9月末,还没等收获,他就到农场的大农网旗舰店里把50吨大豆挂到网上,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5天之后,粮商主动上门到地里查看长势,并交了一万元定金,第二天直接把收粮车开到地头收货装车,三天后售粮款返到自己的账户里,每斤卖到2.2元,比在线下交易多挣几千块钱。

  地处偏远的嘉荫农场今年更是来了个痛快,把粮食挂到大农网上之后,30天就把全场30万公斤的玉米全卖完了,而且每斤玉米和大豆还比农村的平均市场价高出了5分钱。现在他们又开始收购周边乡镇的粮食,自己当起了粮商。这样种地卖粮收一份钱,收购再赚一份钱,大农网让嘉荫农场职工的腰包鼓了起来。

  绥棱农场副场长冯立军介绍,过去农民卖粮信息不对称、渠道单一,现在粮食挂到网上,面对的是全国的粮商,买卖双方在网上实现了直接对接,谁给的价高就卖给谁,减少了中间环节,直接带动农民增收。同时,借助“大农网”,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生产企业也来找销路,农户购买生资也可以货比三家,优中选优了。

  据悉,“大农网”下一步目标是建设成为立足黑龙江、辐射东北、影响全国的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目前,正与全国八大粮食批发市场、三大中草药材批发市场及其网络平台寻求合作,实现粮食主产地与全国粮食市场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