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剧院粉”盯拍城市新地标

26.11.2015  14:03

摄影爱好者盯拍大剧院。

  尽管天冷路滑,但每天到哈尔滨大剧院拍照采风的摄影爱好者却络绎不绝。从春到冬、从早到晚……“大剧院粉”们用相机记录着这座城市新地标不同时节的美。

  情有独钟

  跟拍“全天候”大剧院

  昨天上午,山雨户外俱乐部的十几位摄影爱好者徒步来到松北区的哈尔滨大剧院,前前后后一拍就是两个多小时。“早晨看到降雪,便萌生了来拍照的念头,微信群里一张罗,成了……”群主“山雨”告诉记者,入秋以来,已经来这好多次了,既可以徒步锻炼,又能拍到大剧院的漂亮“身段”。

  在药企工作的摄影爱好者李野,穿着大棉服,戴着绒帽,不时地看着三角架上相机屏里的景像。“现在的光线还有点亮,再暗一些,效果更好。”李野说,自己从夏天开始,隔三岔五就到大剧院拍照,已经拍了上千张片,从夏到冬,“全天候”的大剧院基本拍全了,“无论哪个季节,大剧院拍出来都那么美,各有千秋。

  同时围着大剧院转悠的摄影“草根”还有七八位,个个捧着价值不菲的专业相机。他们有大剧院附近的居民,更多的则是从江南特意赶来拍照的“大剧院粉”。

  扬名国际

  登上英国杂志封面

  大剧院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的“追捧”,也引发了国外摄影爱好者的关注。大剧院工作人员介绍,10月,一位荷兰摄影师来到哈尔滨,用了整整一周时间,给大剧院全方位拍了个遍。这期间,大剧院的照片还刊发在英国一家建筑杂志的封面上。

  在镜头下,大剧院的身影呈现着不同的精彩,虽然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但经过大众镜头的传播,大剧院的名声已经远播海内外。

  市民建议

  “小木桥”应该有大名

  为什么这么“追捧”大剧院?“粉们”回答一致:漂亮!

  “依江而建,仿佛晶莹的露珠”、“大剧院设计现代,又配上周边的湿地与广场,是冰城的新地标”……赞扬声中,大家也会为大剧院到底是白天壮丽,还是夜晚妖饶争辩几句。

  定格大剧院,多数都出于摄影爱好,但也有人想法不同。53岁老张的儿子在加拿大留学,为解思念之苦,也让儿子多了解家乡,每当城市里发生新鲜事、建成新景观时,老张都会拍照片发给儿子。李野的想法更有新意,他准备将大剧院的照片做成明信片,在新年来临时,寄给远方的朋友。

  和大剧院“亲密接触”久了,摄影爱好者们发现了一个小问题:从中源大道到大剧院需要经过一大片上面有栈桥的湿地,夏天时荷花荡漾、芦苇丛生。由于没有名字,俗称“小木桥”,大家希望这么美丽的“小木桥”能有个雅致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