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大同区八井子乡大岗子村农民“养机”记

18.11.2014  13:18

        本网讯(赵敏黾)  成立合作社与乡亲们分享“合作”,成果自古以来,回乡创业的故事并不鲜见。对于这个大多数人都有的“荣归故里”想法,大同区八井子乡大岗子村的纪振富也不能“免俗”。 
        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心务农梦追随。“年少轻狂”时,纪振富离家去当兵,锤炼7年后回到地方,又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最终把奋斗方向定在农业上。 
        如今的纪振富是名副其实的农机大王、种植大户,不但要自己致富,还成立了合作社,要把家乡父老也领上道儿。 
        走进位于大岗子村的模范屯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先跳入眼帘的是几台大马力拖拉机,一个个威风凛凛,几名工人正在“伺候”这些粮食丰收的功臣。 
        “使一年了,该是‘刀枪入库’的时候了。好好拾掇拾掇,明年还指望它们呢……”纪振富使劲儿拍拍机车引擎盖儿。 
        纪振富的成功,靠的是农机具,对这些铁家伙,他自然格外珍惜。 
        目前,纪振富的60多台套农机具正在3个生产基地“休假”。 
        看记者一行的参观兴趣很大,他领头转了一大圈,让众人见识了农机大王的家底儿:玉米收割机、大马力四轮车、脱粒机、打包机、铲车,凡是种地的家伙式,应有尽有。 
        “从春种到秋收,全程机械化。这么多地,没点儿顶用的东西根本干不下来。”纪振富告诉记者,这两年,他已投入900多万元添置各种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纪振富深知这个道理,而且是想到了做到了。 
        农机开道,他在黑土地上蹚出一条致富路。 
        为啥选择回乡务农? 
        “2012年的两会让我动了务农的心思,那时我天天看新闻,特别关注农业部分。后来和家人一商量,就决心回老家当农民了。”当时的纪振富敏锐地意识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将是他大展拳脚的舞台。 
        当年,他回到老家大岗子村,购买农机具、成立合作社。转过年,他种了600多亩地,今年又增加到7000亩。 
        讲述现状的同时,纪振富也不断向记者“诉苦”。 
        合作社建立之初,大多数村民看热闹,甚至是冷嘲热讽,都认为纪振富是瞎胡闹。 
        没有群众基础怎么办?纪振富拉亲戚找朋友,凑了6户人家,总算是把合作社的牌子挂了起来。 
        既然大家伙不相信,那就干出个样,让老百姓眼见为实。 
        机械化作业,省人工。大量购买种肥,省成本。秋天打粮一看,平均亩产高出其他农户200斤。 
        这一下,可在村里“炸了锅”。村民王义福原本对合作社并不看好:“有很多合作社名义上是合作,其实还都是各干各的。后来看纪老六(村里人都如此称呼纪振富)是真干,这才把家里的几十亩地给了合作社。” 
        第二年,40多户村民带地入社。加上外包的,合作社一共种了7000亩地。 
        今年秋收过后,要求入社的人又多了。就如村民王国财说的那样:“今年后期干旱,很多人家得硬挺着。合作社有设备及时浇灌了,啥事没有。” 
        地多了,人多了,收入咋样?纪振富告诉记者,现在土地流转费用逐年升高,合作社的收入主要来自单产的增加部分、机械化连片作业以及成本的节省上。 
        参观时,记者在基地院内看到了不少大雁。“这是为解馋养的吧?”“哪儿啊,这是为老百姓养的。”纪振富的回答让记者有点儿摸不着头脑。 
        看记者懵门,他详细解答了一下:“土地流转数量的增加和速度的加快,‘无地’农民多了起来,让他们多赚钱,养殖是条道,我先打样儿,好的话大伙一起干。” 
        纪振富一共养了600只大雁,纯挣15万没问题。还有火鸡和兔子,养殖前景相当不错。 
        “土地流转出去,不比自己种少赚。再搞搞养殖,农民的小日子会越来越有奔头儿。”纪振富帮乡亲们规划着生活蓝图。 
        说到带领大伙致富,纪振富的想法一个接一个。最近,他在高台子镇建起了大棚,下一步就是组建棚室合作社,让瓜果飘香,让农民喜气洋洋。 
        “农机合作社、种植合作社,还有棚室合作社,只是万里长征的一步。接下来我们还要组建联合社……”纪振富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劲头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