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大同区:温室大棚成农民“绿色银行”

08.03.2016  12:11

  本网讯(赵敏黾) 这个时节,走进位于大同区高台子镇萨大路西侧的王金成家的温室,映入眼帘的是红绿相间,果红枝绿。一个个红红的柿子挂在郁郁葱葱的秧苗上,晶莹剔透,让人垂涎欲滴。

  眼下正是大棚柿子上市的季节,这段时间,可把王金成忙活够戗。“真累呀,有些城里的老顾客认准我家的柿子了,到时候就来,一天能卖四五百块钱。”王金成满脸疲惫却非常兴奋。

  据王金成讲,他的这茬柿子一共1500株,是去年8月末定植的,元旦前就上市了,现在的价格还不错,每公斤30元。

  价格不错,销路咋样?主要销售渠道是市区超市订货和市民自驾采摘。“这东西不像别的,一是口感得好,吃着有味儿,人家才愿意买。另外,咱们一色用农家肥,保证是纯绿色食品,所以回头客不断,特别是城里人认可。”王金成“骄傲”起来。

  记者注意到,这些年,很多农民在农业生产上,逐渐注重观察市场需求,跟随市场的变化,改变种植品类,改进生产技术,更加懂得种得绿色,才能吃出健康。也正是这样,让他们获得了丰厚的收益,有些人率先奔向了小康。

  王金成就是众多“先行一步”的农民代表,他靠着十几栋棚室,供儿子上大学、供养老妈,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日说来,王金成已是村里的致富能人,但他的成长之路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

  早在1997年,王金成就在村里搞蔬菜大棚,那时候仅有半亩多地,以种小菜为主。由于经验不足,经常出现病虫害或其他问题。结果是不仅产量上不去,销路也不好,每天骑车走街串巷叫卖,却换不回几个钱。

  看着他整天在大棚里摸爬滚打,妻子多次劝说他做回“本行”——种地。“做不成,我不甘心。”王金成非要做出个样儿来,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和自己摸索,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种植品种也多样化了,茄子、辣椒、柿子、香瓜、草莓……应有尽有。

  现在,王金成的棚室已不种“大路货”了,都是高档的绿色果蔬,直接供应市区超市、大型批发市场,接受市民采摘,根本到不了集市上。

  “2014年,我从社会科学院引进了3个品种的辣木,共栽植了1400株,它的叶子和种子都可以食用,叶子每斤400元左右,甘甜可口、营养丰富、市场前景广阔。”说着话,王金成给众人摘起了叶子品尝,味道真不错。

  问起今后的打算,王金成说:“我要增加种植品种,以新奇特高档果菜为主。元旦后,已经在多个棚子定植了香瓜和礼品西瓜,3月末就可上市。现在种柿子和小菜的棚室,进入3月份,拔掉秧苗,移植黄瓜、嘎啦番茄等果菜,五一上市。大棚每年三茬果菜,每栋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大棚和人季季不闲,收入也是常年不断。”他感觉这大棚就像农民的“绿色银行”,一天24小时不打烊,一年四季不缺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