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大同区盛今合作社探索“全链”发展模式

13.04.2015  13:46

        本网讯(赵敏黾)  “凭啥让人家牵着鼻子走,咱们只能卖原粮。”这是李京明办谷子加工厂的初衷。他的话听起来有点儿“赌气”的意思,但也反映出目前合作社所处的境地,虽然站在产业链的前端,但在利润分配中却是“打狼”的。 
        说起李京明的家乡大同区双榆树乡,有人用“穷乡僻壤”来形容这里自然条件的贫瘠。然而,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激发人们的斗志。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双榆树人用勤劳的双手和灵活的头脑闯出了条条致富道路。 
        双胜村大许中花屯的李京明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办法是延长产业链条,不仅种谷子,还搞小米加工。 
        双榆树乡的土地多是沙土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跑风地”。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里多是风起沙飞的情景,就连种庄稼,都不能选那些普遍种植的玉米、水稻等。 
        虽然土地不保水,种不了“大路货”,但此处却是种谷子的绝佳地段。如今,双榆树小米在我市特色农产品界,已有相当名气。特点是绿色健康口感好,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嘎嘎好吃。 
        要是从品牌上论,“庆同花”绝对叫得响。作为这一品牌的创立者,李京明算得上双榆树小米“走出去”的贡献者之一。 
        遥想当年,李京明还是小伙子的时候,双榆树乡双胜村就种谷子。那时候,人们更多的是“种了卖,卖了种”这种简单的生产经营模式。回想过去的日子,李京明用“酒香不怕巷子深”来形容,每到收获季,外地的收购商准时准点前来,扫货一般将村里的谷子拉走了。不愁销路,只要种出来,肯定能变钱。人们在满足中,年复一年地种谷子卖谷子。 
        年年与粮贩子打交道,细心的李京明探听到一些“内幕”,谷子加工成小米再出售,利润是卖原粮的几倍。巨大的反差深深刺激了李京明,自己搞加工,是他不再让人“占便宜”的选择。 
        大型加工厂整不起,咱就来小的,一点点地干。就这样,李京明开了个小作坊。自己的谷子自己加工,从谷子到小米,一步简单的变化,让他尝到了加工的甜头。刚开始,李京明四处推销,跟着集市四处跑,到县城叫卖,到市区吆喝,只要有买卖的地方就去。他管这种推销叫“有鱼没鱼撒一网”。 
        渐渐地,吃过的客户闻着米香找上了门,李京明也不用再可哪儿跑了,开始坐在家里等客来。“凡是回头客,我都问问人家吃着咋样,有啥不足的地方。”一段时间后,李京明意识到,自己的加工设备需要换代升级,以配合人们对食品越来越高的要求。 
        更新设备、升级包装、注册品牌……带着自己的农产品在市场上闯荡一番后,李京明的市场意识、规模意识、品牌意识更强了。 
        加工设备上档次的同时,李京明吸纳村民组建了盛今谷物合作社,以解决原料来源问题。种植面积扩大到1500多亩,每年的加工量达10多万斤。算算账,一亩地产谷子400斤,每亩卖1400多元,纯利润超千元。 
        在种植、加工、销售链条中,李京明坦言把东西卖出去是关键的一步,也是他现在的生产经营中的薄弱一环。 
        这些年,在销售上李京明没少动脑筋,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途径开拓销售渠道。在我市的销售,双榆树小米靠的是老名气,是人们的信任。大庆以外怎么卖?“庆同花”小米曾代表大同小米参加了上海博览会,走上了国际舞台。 
        如何继续扩大销量,将双榆树小米推上更大销售舞台?就在李京明“黔驴技穷”之时,他27岁的儿子李轰“走上了台”,开始演绎“上阵父子兵”。通过微信、微博等电子平台,李轰在网络上全力推销双榆树小米。 
        效果咋样?上门买货的多了,网络订货后自己开车来取,亲眼看看生产加工的过程。看得清楚,吃得放心。不能来取货的就给送,合作社的送货车忙了起来。 
        这还不够,最近李京明正忙着完善各种证件,要把产品打入市县的各大超市。 
        合作社办加工厂,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链条利润分配中多得“一杯羹”,李京明走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全链条增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