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大同区老山头乡芝麻屯户均收入近10万元

05.01.2016  15:12

  本网讯(赵敏黾)  在大同区老山头乡,要说哪个屯子富,永吉村李喜德屯当是数一数二的。   
  看看住房,清一色的大砖房,铁皮盖、贴砖墙,家家窗明几净。再看院门,雕龙刻风的铁大门是“标准配置”,院子打的是水泥地面,清扫得不见一缕杂草。正房左边是一排厢房,一半仓库一半厨房,干净利落,功能明确。   
  除了这些,谁家院子里突然多台小轿车,村民已经见怪不怪了。“这些都是固定资产,谁家没点儿存款啊,农村人的习惯是花小头儿,留大头儿……”说起本屯的情况,屯长姜秀玲如数家珍。   
  “这个屯子富,那是有道理的,绝不是无缘无故的。要不这‘猫冬’的时候,咋不在家呆着,都挤在这研究事儿呢。”乡党委组织委员王海臣起了头儿。   
  2015年的最后一天,永吉村山芝麻种植户朱凤家里来了“客人”,有老山头乡政府的包村干部王海臣、村长李红军、屯长姜秀玲以及多位种植户,他们要开一个“研讨会”,研究研究“芝麻屯”明年怎样种芝麻,如何实现“芝麻开花节节高”。   
  会议开始之前,王海臣先给受邀旁听的记者“补习”背景知识:“李喜德屯三面环水,户均二三十亩地。以前就种大苞米,日子紧巴巴。这些年,改种山芝麻了,生活好多了。”   
  说到改种山芝麻这事儿,大家伙一直感谢一个人,就是本屋的女主人朱凤。   
  “说说吧,大功臣!”   
  “其实也没啥,我娘家在肇源县新站镇,2007年一次回娘家时发现当地有种芝麻的,我一问,比种苞米强多了,回来跟我老头儿一合计,就种了。第一年种10亩,秋后一算账,1亩芝麻顶3亩苞米,第二年就把家里的30亩地全改了。就这么的,一直种到现在……”朱凤说得简洁干脆。   
  “看她家种的效果好,屯里人就动心了,开始跟着她们种,一来二去的,整个屯子都种了,现在屯里就有五六家没种,明年就得一户也落不下了。”姜秀玲掐着手指头算着。   
  “种植上有啥讲究?”记者追问道。“这玩意才皮实呢,播种时把土盖得薄点就行,土越薄越出秧。一亩地25块钱的籽儿就够了,放肥不放肥都行。要是种大苞米一亩地籽钱就八十多,还有化肥钱呢。”朱凤的丈夫周绍波回答说。   
  “你这是会了不难,其实土的厚度很关键,厚了苗拱不出来,薄了又伤苗,正正好好的度很难把握。”村里几位种植户说出了统一的看法。   
  “咱们今天的好日子,真得感谢老周大哥两口子,嫂子把山芝麻带到了咱屯,这是首功。而大哥你是种植上的技术大拿啊,这几年,要不是你一年一年地试验,再教大伙咋整,也不能家家赚钱啊。”屯里的种植陈新诚恳地表达着谢意。   
  听大伙说了半天,李红军开了腔:“种山芝麻有奔头儿,这不用多说了,实际情况在这摆着呢,我的想法是明年得扩大规模,让山芝麻走出李喜德,也让它在别的屯子扎下根。”   
  李喜德屯有70多户,耕地3000亩,现在已有2000多亩地种了山芝麻,接近饱和。作为一村之长,李红军考虑的是如何让更多百姓受益。所以,2016年在大房子、张福窝棚种植山芝麻的计划已在酝酿之中。   
  “芝麻种得好,关键还是卖得好,大伙才能赚钱。”种植户周宝祥说出村民致富的另一个关键。   
  这还得在“功劳簿”上给朱凤记一笔。自从种植开始,销售的任务就由朱凤负责,背着山芝麻到外地找客商,把收购经纪人领到屯里一看,满意。经过一年的合作,收购商当起了“甩手掌柜”,只负责掏钱,其他的事儿都托付给了朱凤。   
  这些年来,朱凤一手托两家,把握公平原则,不让老百姓亏着,也不糊弄收购商,自己只赚点儿“辛苦钱”。效果是老百姓满意,都愿意把芝麻卖给她,收购商更是乐得清闲,轻轻松松地收购赚钱。   
  秋后算算账,屯里的2000多亩山芝麻,卖了600多万元,平均到六七十户人家,每户接近10万元。   
  你一言,我一语,“研讨会”足足开了两个多小时,最终做出如下决定:“在本村扩大面积,技术上‘老带新’,销售上由朱凤负责,乡、村、屯共同发力,做好山芝麻文章。”   
  “专业种植已经让大伙尝到了甜头,咱们有经验、有销路。但是扩张不能盲目,一定要稳妥。咱们屯的种植户经验丰富,要在技术上指导后来种植的。另外,可以考虑组建合作社,大家抱起团来干。乡里会在各个方面做好服务。”“乡代表”王海臣郑重承诺。   
  如今,芝麻屯的芝麻香已飘出老山头,飘出大同。这不,还没散会,几个外地农民慕名而来,来买芝麻籽、取种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