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卫工:坚守中收获价值
2012年秋天,哈尔滨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大学生环卫工,吸引了数千人报名参考。这个消息迅速在全国各大媒体上引发关注。点赞的、质疑的、旁观的……通过考核的448名大学生环卫工成为焦点。他们,在聚光灯下,走上马路,拿起扫帚,开始了清扫保洁作业,成为环卫工人。如今,4年过去。他们中的417人扎根哈尔滨环卫事业。在近4年的时间里,他们收获了什么?成为了什么?证明了什么?
从巡街数烟头开始找到价值
“第一天上班,发现自己真被分到了一线。以前是拿书和笔的,当站在大街上拿起扫帚的一刻,说实话,心里的落差真的很大。”24日,20名大学生环卫工代表坐在一起畅谈心声时,硕士毕业生王一霖回忆起刚上岗时的自己说,那时,她每天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怕熟人认出来。
领导和队友们看出她的心理负担,对她格外关照,总是和她谈心,教她怎么干活,让她慢慢发生了心理变化。有一天,当她像往常一样在新阳路巡街时开始计算:巡街一圈45分钟,上午捡烟头大概50个、中午70至80个、晚上60个。利用数据分析知识,她调整作业分配,制定了新的作业计划上报到小队。新作业计划实行后,不但作业效率明显提高,也避免了人力浪费。这让王一霖找到了信心,她继续认真观察队里的作业模式,提出了更多好建议,解决了很多难点问题。
因为能力突出,王一霖去年被调任道里区城管局门前四包办公室。“我和老队员们处出了感情,和他们一起劳动时,我开始真正融入这个职业,对这份职业产生了敬畏,也知道环卫事业需要我们,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价值。”
和王一霖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南岗区保洁二队的姜松。这4年,他一直在清扫一线。今年还荣获了市劳动模范称号。
刚上班,姜松就遇到了2013年那场百年不遇的大暴雪。七天七夜,他和老队员们一起昼夜奋战,坚守在和兴路。“寒风积雪中,我看到他们不吃饭不睡觉,每个人都那么忘我;知道他们很多人家里困难,有重病的老人,可没有一个人当逃兵;我和他们一起坐在道牙子上,就着寒风吃馒头。我真的被感动了,我告诉自己,我也不当逃兵。”他很快适应了岗位,每天3时准时来到马路上清扫,并开始思考一些改变作业方式的点子。在创城中,姜松表现突出,他负责清扫的区域多次获得省、市领导表扬。
现在,姜松是每天带领80名队员作业的副队长。他说:“我在一线的这几年,发现清扫队伍的人员结构有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一些干了十几年、二十年的工人依然是临时工,他们甚至吃住还存在很大问题。这造成了一线队伍人员流动大,管理难度大,希望能将这些贡献大的临时工人变成合同工,让他们有归属感,这也能激励更多的一线工人。”
增进了解让环卫工人获得尊重
姜松的建议,抛砖引玉。每天往返垃圾场和小区运送垃圾的车队副小队长张鹏说:“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队员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冬天,有的小区难进难出,个别垃圾场进出一条路,而且坡度很大,稍不留神就打滑出事。希望对这些难行的区域实施一些改造,保证环卫驾驶员的安全。”
南岗区清扫一队的于紫英,因为有在一线和工会工作的经历,对环卫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有深入的了解。“我觉得,尊重是环卫工人最需要的,也是城市文明最重要的标志。很多时候的不尊重,是因为不了解,市民对我们的工作有误会。”大家对此表示赞同,有人举例说:“比如有市民说我们雨中刷洗街路是浪费水,其实雨中刷街更省水,清扫效果更好。”有人说:“清晨6点前收集垃圾,市民说我们制造噪声,甚至出现过从楼上扔东西砸车的情况,其实我们是为了早高峰前完成作业,避免环卫车在路上添堵,让市民出行更方便。”
对于减少误会的办法,他们一致建议,希望发动全社会关注环卫事业,组织更多公益活动、义务劳动,让市民参与进来,从娃娃抓起,提高文明素质。这几年,大学生环卫工团体发起并参与了“小手拉大手”“杜绝车外抛物”等许多公益活动,还利用闲暇时间,进社区、进校园,用才艺、知识、热情去感染更多的人。
未来,做城市管理的佼佼者
最初通过考试的448名大学生,留下了417人。离开的人中,有的通过考试进了公务员队伍,有的因为家在外地等个人原因离开。座谈会上,大家讲述了自己的个人情况。这4年里,他们中很多人走上了城市管理的各个领导岗位。无论是清扫小队的副队长,还是驾驶队的中队长,或是宣传干事、工会副主席,他们的学习能力、知识素养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已经明显显现出来。
今年从一线调任到道里区城管局数字城管指挥平台的王谌说,她正在积极参与城区的“智慧城管”建设,通过受诉安全的数据分析,总结出可以支撑未来城市智慧管理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道外区二车队的孙滨发现,现在一线机械作业水平非常先进,但是维修车间和技术已经落后,与先进的作业设备不能匹配。他建议招聘一些高级维修技术人员充实到环卫作业队伍中。大学学音乐表演的他还说:“我们这些大学生学的是不同的专业。在基层工作的这几年,我们也深深知道,环卫工作不是简单的粗活,其实技术含量非常高。我们在这4年里,像是重上了一次大学。所以,希望有更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学习更多的本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