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侃大山——中加文化使者大山走进哈商大“太阳岛讲坛”

10.12.2014  21:41
ae1d1a9b8a18b88a20338e3cd6bfbb01.jpg - 教育厅
来源: www.hlje.net

      2014年12月4日晚6点,哈尔滨商业大学第173期太阳岛讲坛——《大山侃大山》于B区大礼堂举行。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到了大山老师作为主讲嘉宾。大山是加拿大籍著名主持人、学者。1988年自多伦多大学毕业后,远赴北京留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曾被任命为加拿大中国亲善大使,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称“大山是外国人,却不是外人。”
      本次讲坛的主题是“大山侃大山”,大山老师以教育脱口秀的方式和同学们分享了中西文化趣闻以及他学习外语的经验。大山老师表示他希望本次脱口秀给同学们一个“匪夷所思”的感受,笑称中国话是“人话”,而不是“华语”,“国语”,“普通话”。他19岁开始学习中文,从多伦多大学毕业后赴北京大学当进修生,未参加考试和修学分,但北大百年校庆时邀请他以优秀留学生的身份参加,他最感谢北大给他一个平台鼓励他走出校门学习中文。
      作为一个外国人,不可避免地认为中文神秘、深奥且难学,但大山老师表示:“学中文要明确目的。”大山老师学中文的初衷就是兴趣,他在加拿大学习两年中文后第一次来到亚洲,在台北乘坐计程车,他认为出租车司机因他是外国人故意绕圈,便用中文与司机吵架,即使最后他认为司机有道理,但大山老师仍觉得与出租车司机吵架有成就感,认为中文并不难学。大山老师原来的中文名字是“陆世伟”,是中国第一位外籍相声演员,师从姜昆老师。在央视做节目的过程中,大山老师常收到观众来信问他为何要学相声。大山老师认为学相声并不是学一个艺术形式,而是作为了解老百姓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他认为相声帮助他进入中国社会和生活,并提出“了解生活才能产生喜剧。”在脱口秀过程中,大山老师还为同学们表演了一段相声,名为《十八愁绕口令》,精彩的节目赢得了现场热烈的喝彩。
    说到自己的英文名字Mark,“Mark”是符号的意思,大山老师说他自己是中西方文化的“符号式”人物,一个跨文化的形象,他所做的工作就是打破中西文化间天壤之别的感觉,希望突破中西方文化间的鸿沟,大山老师从媒体的角度做节目,在中西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做一个文化使者。
      此外,大山老师还讲述了许多他在学习中文过程中的趣闻,如儿子对他职业的理解,在国际文化节带爸爸感受地方中国文化从而发现中西餐桌文化的差异,将“花篮”误说成“花圈”,代言“好记星”,被中国商家利用其“文化符号”打广告,作为加拿大特使,文化顾问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接受美国电视台访问等。这些都是他如数家珍的趣事。
      活动最后,是大山老师与同学们的互动环节。大山老师亲切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语重心长地给出了学习外语的建议,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