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农村土地流转“版图”两年扩张一倍多

09.12.2014  13:42

  本网讯(赵敏黾)  土地流转,“”出了新天地。如今,我市农民土地流转意识逐步增强,土地流转面积和流转农户逐渐增多,这不但有利于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和标准化经营,更使土地流转双方都从中获得了收益。2012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125万亩,2014年,这个数字达到279万亩,全市土地流转“版图”两年扩张一倍多。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挑大梁

  随着我市城镇化加速推进,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成为传统农业生产的主力。小农经营的劣势进一步彰显。流转土地形成规模经营成为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长起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参与土地流转明显增多。

  尤其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土地流转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今年,肇州争取省里专项资金3120万元,总投资6000万元,建立了8个现代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近5万亩。加上原有的3个社,这个县共有现代农机合作社11个,流转土地8万亩,入社社员达1000多户。

  土地规模经营大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肇源民意乡大庙村种粮大户田纪鹏今年种了7300亩玉米,因为规模大,种子、化肥都比市场价便宜,机械也是自家的,算下来每亩地成本是360元。而古恰乡农民刘羽今年种了6亩地玉米,各种成本放在一起,每亩地投入得505元。

  “人转”带着“土地转

  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我市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据了解,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都是为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寻求其它创收途径,实现转移就业。流转土地后的劳务收入高于经营土地的收入,实现了收入翻番,是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我家13亩地都包出去了,一亩地一年四五百元,我和儿子、儿媳妇都出去打工,一年挣6万多元钱,挺好。”在肇州县双发乡双发村,村民徐百森说起土地流转后的生活十分满意。如今在肇州,很多像徐百森一样的农民,把土地流转给种地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己过上了领租金、挣工资甚至拿分红的日子。

  为土地转起来加“润滑剂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资金投入。为此,我市金融机构更加注重创新金融产品,在我市推广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大庆农行肇源支行负责人介绍,行里新成立了三农事业部,去年为全县的规模经营农户办理贷款12笔,共748万元。今年他们又投放3000万元,支持更多的土地流转大户开展生产。   

  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市农委协调推进劳务经济发展和农机化建设,加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力度,为促进土地流转创造条件;重点指导县区、乡镇依托农经管理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流转服务平台,目前建立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4个、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307个。其中,大同区林源镇创造条件建立了一站式土地流转服务大厅,组织实施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指导基层积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登记簿,指导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