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千米地下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带来财富
千米地下,神秘油藏。开发了50多年的大庆油田,要想摸清哪里有剩余油,就如同绣一幅十字绣,需要拿起“绣花针”,在细小的网格里穿针引线。这根“绣花针”,被专家称为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目前,大庆油田长垣主力油田综合含水率已达94%,寻找剩余油尤其需要好“眼力”。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如同给油田开发工作者增添了一双“千里眼”、一副“透视镜”。
8月25日,记者从大庆油田开发部了解到,通过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看清地下剩余油分布,再采取压裂、作业等措施,近十年来,大庆油田新增动用可采储量近亿吨。
精确:取全取准每个生产数据
大庆油田对地质认识的进程,相当于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进化。而这,离不开大庆油田50多年来基础数据资料的准确翔实。
大庆油田自诞生以来,地质技术人员就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取全取准各项资料,及时准确上报汇总。大庆油田副总地质师王渝明回忆说:“我在小队做技术员的时候,每口井的生产数据都要手写,下面垫7张复写纸,层层上报汇总。每天,各厂地下调度都要打电话上报开发数据,每个月都要做每口井的井史。那时,每名技术员都有一把漂亮的算盘和一把计算尺。”
取全取准每个生产数据,“三老四严”在大庆油田一直被“完整”地传承着。去年年底,由大庆采油工程研究院设计的杏7-20-斜632井,位于断层破碎带,取芯难度很大。驻井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口井取芯收获率达到99.31%,114.51米的岩芯装了整整150盒。从开始取芯他们就反复拍照,记录好每段岩芯的情况,为地下断层的岩芯样本留下上千张宝贵的图片资料。
可以说,大庆油田50多年积累的勘探开发数据资料,是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进行再分析、再认识的知识基础,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为了适应发展需要,大庆油田加大数据资产管理力度,为这些精准的数据插上“E翅膀”。从最早的标准数据库,到2004年大庆油田作为试点启动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A1系统,如今,大庆油田不仅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岩芯库,而且拥有庞大的油田开发数据资料,堪称无形的宝库。
大庆油田平均每年打6000口井,每打一口新井,就多一次重新认识油层的机会,精细描述的数据不断更新。
去年,大庆采油五厂通过对全厂18个区块1826万个节点数据的整理分析,在大庆油田首次实现多学科精细描述全厂全覆盖。据悉,这个厂建立的模型网格节点数达891万个。
精准:工具应手降低人为因素
扎实的基础管理,让数据基础平台存有海量信息。如何在应用时得心应手?如何使工具平台更为精准、规范,甚至使其精准程度能达到操作者应用起来“个体差异”最低?
初期是7000口井的资料,现在是10万口井的资料,从勉强看清地下油藏“骨架”,到现在“有血有肉”地呈现,大庆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发展依靠三个平台的建设:数据基础平台、软件工作平台和地质研究应用平台。
大庆油田副总地质师王渝明告诉记者:“2008年以后,三维地震的全覆盖,为精细油藏描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地质认识从‘一孔之见’变得‘豁然开朗’。”
通过沉积相控制地质建模技术,技术人员已经可以熟练地将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结合起来,利用层序地层学和构造理论,结合沉积相数字化成果进行相控建模。这一模型可以在一个比较小的单元网格上,高度数字化地表达储层物性特征和流体分布规律。
地质建模离不开软件工作平台。大庆油田大规模开展多学科精细油藏研究的关键技术攻关,即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他们构建了用于并行油藏模拟的双CPU微机群,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规模数值模拟软件PBRS,不仅摆脱了对国外数值模拟软件的完全依赖,而且适应大庆长垣油田大规模水驱并行数值模拟。从此,大型数值模拟在采油厂进入规模应用时代。
他们还研发多学科集成化油藏研究成果应用平台,实现了研究成果与动态分析、综合调整方案编制的对接。这一平台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编制措施调整方案的工作效率,规范化的流程也让新人更容易上手,更为关键的是,有助于改善开发效果。大庆采油五厂是最初建设这个平台的倡导者和尝试者。2010年以前,采油五厂平均自然递减率达10.05%,平均含水上升率1.02。多学科油藏研究成果规模应用后,平均自然递减率下降为7%,平均含水上升率仅为0.09。
2002年至2013年年底,大庆油田多学科油藏研究共完成长垣193个区块,水驱区块已达100%覆盖;外围64个区块,覆盖面积超过40%,今年将争取达到60%。(记者 刘志华)
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