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勾勒立体“美丽乡村”图

13.09.2015  08:36

  一村一庄美,是点;整乡整镇美,是面。如何点面结合,勾勒一张立体的“美丽乡村”图?近年来,延寿县启动了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一河居中,两岸同兴,民生工程项目布局城区四角,城区中居民楼宇错落有致,智能化水稻育秧区、肉鸡养殖区、葡萄种植区等点缀其中……红砖绿瓦、清水涟漪的如画美景让人惊叹。大手笔消除城乡分化的建设布局,正从纸上跃为现实。

  “一棵树也不能少

  延寿的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7%,除了先天丰富的自然资源外,也得益于全县人人护绿、人人养绿的保护生态意识。

  旧房拆迁,庭院中的树木一棵不落地全部移植到公园;见缝插绿,动员农户利用闲置土地栽树;每年春秋两季,全县组织大规模栽树活动……在延寿县,保护林木、植树造林已做到极致。

  城区棚户区改造拆除老旧危房时,政府连带农民自家庭院种植的树木、果树一并作价征收。拆迁前,城管部门工作人员挨户上门,将庭院的每一棵树木建档登记,并将一条红布条系在树上,打上蝴蝶结的一面是朝阳的,另一面则是背阴面。等拆迁时,将这些树木全部移植到湿地公园,严格按照原来的阳面阴面栽下,确保树木成活。

  每年春秋两季,延寿县都组织大规模的植树活动。近年来植树投入已达3000多万元,每年至少投入500万元。延寿县还鼓励农民见缝插针,村前屋后,不论哪里有闲置的地儿都种上树木。目前城乡植树造林达170余万株。

  垃圾成了“抢手货

  每天下班后,城区清洁大队的保洁员袁阿姨都不着急回家,而是骑着自行车满街转悠,见到垃圾就马上清理。在延寿县,保洁员们如此敬业的原因,是由于县里制定的“垃圾悬赏”机制。

  “将自己责任区的垃圾清理完毕后,如果再额外清扫一车垃圾,奖励20元”。县领导告诉记者,为更好地保证街道整洁,县里推出了“垃圾悬赏”制度,此招一出,垃圾成了“抢手货”。眼下,延寿县街道干净整洁,连背街背巷也难觅垃圾踪影。

  为消除村屯里农民乱堆生活垃圾的现象,县里相关部门又想出一个妙招——将堆放的垃圾清理后,原地栽上树木,此后果然没人再往此处倒垃圾了。“在延寿县,保护树木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县领导说,如今延河镇西边出城口、六团镇和平村道东、新发村西口等曾经的垃圾堆放场,已经是绿树成林。

  城中村改造的ABC

  从西边入城口进入延寿县,映入眼帘的是一条30米宽的景观大道,两边整齐划一的崭新居民楼坐落在满目葱茏当中,朴实而宁静。而两年前的此地,却是草房林立的三个屯子。

  将城中村改造成居民小区,延寿县决策者煞费苦心。县委书记封殿辉说,这些住在城中的农民,大部分是农村有地,但外包出去自己不种,在城里做一些小买卖,这些农民愿意在城里住楼房;也有一些农民或养殖鸡鸭,或需要储存粮食,住楼并不方便。想要把每家每户都安置稳妥,必须细致考虑村民的每个想法,认真解决村民的每个问题,分门别类研究出原地回迁、货币补偿、异地建房A、B、C三个方案,这样才能让动迁的村民百分之百满意。现在,延寿县完成了13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改造泥草房3000户、危房350户,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2%。

  红顶黄墙绿街道,老村旧貌换新颜。随着开发中心镇、健全服务功能、扩大中心村规模步伐的加快,延寿县正在经历着蜕变,村貌之变、文化之变、理念之变,这些变化以最直观、最直接、最具体的方式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丽乡村生活,见证着延寿县化蛹成蝶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