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解析冰城辉煌“十二五”

22.01.2016  21:09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三期叠加”的阵痛持续加深,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改革转型任务繁重。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总揽全局,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实施新战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我市经济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呈现出十大亮点。

  亮点1 GDP总量跃上新台阶

  2011年和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分别跨上4000亿元、5000亿元台阶,“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00.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8倍,年均增长9.0%;人均生产总值2014年突破5万元大关,年均增长9.1%。

  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0.7%,2012年—2015年逐年提升,依次为52.9%、53.5%、54.9%、55.9%,五年提高5.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期的11.3∶37.8∶50.9调整为2015年的11.7∶32.4∶55.9。

  亮点2 服务业总量突破3000亿

  “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支持新兴业态发展,力促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总量由2011年的2147.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215.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3383.7亿元,年均增长9.6%。

  2015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71.9亿元,增长13.8%,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5%,比2014年提高0.5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达到908亿元,增长15.4%;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370亿元,增长15%,占全省的60%以上,现代服务业拉动作用更加突出。

  亮点3 财政收入年均两位数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于2011年、2013年突破300亿元、400亿元,从“十一五”末期2010年的238.1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407.7亿元,“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1888.5亿元,年均增长11.5%。

  “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75.4亿元,2015年完成824.8亿元,占“十二五”时期的近四分之一,“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2.9%。其中,教育支出年均增长16.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均增长19.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年均增长16.6%,农林水支出年均增长17.2%。

  亮点4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达到30977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75元,年均增长12.1%。

  “十二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十一五”末期2010年的2.37:1降低到2015年的2.32:1。

  亮点5 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

  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期2010年的732.1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930.4亿元,连续跨越800亿元、900亿元两个台阶,年均增长8.1%。四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186.8亿元,年均增长8.4%。

  “十二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尤其是生物药品制造始终保持17%以上增长速度,2015年增加值达到20.0亿元,是“十一五”末期的2.3倍。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始终保持7.0%以上增长速度,2015年增加值达到34.1亿元,是“十一五”末期的2.4倍。

  亮点6 农业经济总量连续三年超千亿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经济总量连续三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1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5.8亿元,年均增长7.8%,比“十一五”时期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

  “十二五”期间,我市粮食直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补贴“四大”补贴总额达到97.2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45.7%。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81.0亿元,良种补贴16.1亿元,农机补贴0.11亿元。

  亮点7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73.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7倍。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10年的4.1∶31.1∶64.8调整为2015年的5.6∶40.2∶54.2。工业投资累计完成6854.2亿元,年均增长18.2%。房地产投资累计完成3439亿元,年均增长10%。

  “十二五”期间,民间投资活力持续增强。我市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513.9亿元,占全市投资的65.4%,比“十一五”时期提高14.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51.7%,提高到2015年的77.2%,比“十一五”时期提高了25.5个百分点。

  亮点8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

  “十二五”期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0年的1770.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394.5亿元,年均增长13.9%。2013年,限额以上法人企业零售总额达到1100.5亿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法人企业商品销售情况看,汽车类累计实现零售额1106.8亿元,年均增长5.6%;以保健品销售为主的西药类累计实现零售额442.9亿元,年均增长21.4%;通讯设备类实现零售额73.1亿元,年均增长31.1%。

  亮点9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年回落

  “十二五”期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年回落,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5.6%、3.2%、2.1%、2.0%、1.4%,涨幅低于15个副省级城市平均水平。

  “十二五”期间,我市八大类价格“六涨二降”。价格上涨的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衣着、食品、烟酒。价格下降的是: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其中,食品价格、居住价格、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2010年分别上涨6.4%、5.1%和下降1.6%,2015年分别上涨1.0%、2.3%、1.7%。

  亮点10 第三产业成就业主渠道

  “十二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实施小额贷款、放宽就业人员门槛、减免工商管理费等政策,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新增就业13.4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11.4%,比“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增加2.51万人。五年新增就业64.5万人。

  “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市就业人员的比重平均在70%以上,2011年为73.9%,2012年为75.3%,2013年为75.8%,2014年和2015年均为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