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太平洋国立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两国青年友谊使者

14.11.2016  12:36

  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太平洋国立大学里的中国留学生。黑龙江日报记者陈贺摄

  黑龙江日报记者井洋 韩波 薛婧 陈贺

  穿过一条绿树成荫的主路,太平洋国立大学的主教学楼矗立在我们面前。作为友好城市,哈尔滨市与哈巴罗夫斯克市人文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包括双方交换留学生。位于哈巴罗夫斯克市北区的太平洋国立大学里,来自哈尔滨的东方面孔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两国青年间友谊的使者。

  在这里等候的东北农业大学的境外辅导员冯静美,带着记者通过举架高挑的走廊,经过教室、文艺活动室,来到图书馆外的休息室,见到了来自东北农业大学在这里留学的2014级、2015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部分学生。东北农业大学与太平洋国立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采用的是“2.5+2.5”的教学方式,学生先在农大就读半年,再到这儿学习两年半,最后回国读剩下的两年,目前在这里就读的东北农大学生有92人。刚见面,同学们显得有些拘谨,唠着唠着,年轻的心扉就打开了,为我们还原难忘的留学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收获和成长。

  俄语学习从零基础开始

  提起在国外最开心的事,王锡言同学的答案是:能听懂老师讲的课。他解释,在刚入校的一次课堂上,老师慷慨激昂地讲了许久后,突然静下来直视着大家,同学们都面面相觑不知含义,随后,老师面含微笑走到学生中间,一边放慢语速地讲解,一边牵着每一位同学的手来到门外并锁上门,这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下课了。

  学生们说,最初学习俄语的很多经历是很尴尬的,他们也很焦急,不过,幸好老师们会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为他们翻译俄语的含义。与国内大学几个专业近百人上大课的教学方式不同,留学生们在太平洋国立大学接受的是小班授课,课程时间从上午八点三十分一直到下午一点二十分,每一个半小时休息十分钟。课堂上,基本每个学生都会被提问到。王锡言说:“每堂课都很紧张,注意力都很集中,时刻准备着回答老师的问题。”

  王刚对记者说:“俄语就是沟通交流的敲门砖,所以大家特别重视,坚持每天背单词,坚持和俄罗斯同学多对话交流。在哈巴留学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可以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朋友,非常难得。”

  冯静美高兴地介绍,现在,学生们渐渐地掌握了俄语的基本对话,王锡言和王刚还在年度的8科考试中取得全部优秀满分好成绩。由于语言逐渐过关,一些性格开朗的学生也开始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文艺活动中。在学校年度晚会节目的选拔赛中,赵文佳与搭档合唱的《小幸运》取得了歌唱类预赛的第一名。

  包容友爱的美德没有国界

  回想起来这里前半年的学习生活,因为初学俄语词汇量少,让同学们遇到不少生活上棘手的问题。王刚回忆说,哈巴的出租车需要预约,有一次从市中心打车回学校,怎么都说不清楚,情急之下,不得不向卖面包的阿姨求助,那位阿姨不但耐心地听他翻译,还热情地将他送上了车。

  “留学生刚开始语言不通,总担心他们是否会有孤独感,但俄罗斯人的热情好客让我很快打消了这个顾虑。”冯静美对记者说:“尽管中俄的文化和风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包容、友爱这些美德是没有国界的。”

  2015级学生林如意非常感慨:在俄罗斯学到的东西,首先应该是礼貌。比如,车辆只要看到行人就会让路,初次来的时候很诧异,还清晰记得当时和车辆互相推让静止几秒的样子。“还有一次赶公交车,我和室友在刚要到站的前几秒,车开走了,没想到的是,司机竟然在前面停了下来等我俩上去,当时心里一股暖流:哇!司机这么好!还有很多这样的微微小事,都觉得很感动。”

  2014级的张骞文曾与俄罗斯青年共同主持节目。她说,通过多次接触发现俄罗斯人很热情友好,晚会前会主动来帮助熟悉主持词,指导正确的发音,大家彼此互相加油鼓气,活跃现场的氛围。战斗民族也同样拥有柔情的一面,会在你下舞台的第一时间为你准备好大衣,同时手上会被工作人员塞上一杯热咖啡,每及此时,心都会被熨烫的平整柔软。

  收获友爱、自立和成长

  最大的成长就是自立,一切靠自己,从最开始煮面条都煮不熟,到现在衣服自己洗,饭自己做,开始一切靠自己的生活!这是这些九五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们差不多共同的答案。李雪说:“我们在家从来没有包过饺子,现在买菜、和面、调馅,都是自己一点点来,第一次我们大家用了将近5个小时,上一次进步到只用了2个小时,这也是一种提高吧,还有一点小成就感呢!”

  排骨炖土豆、洋葱炒肉、柿子炒鸡蛋、锅包肉……一些原本不会做菜的学生也练就了烹饪的好手艺,同时,这份美味也吸引着不少哈巴罗夫斯克的学生前去品尝,友谊之花在中俄两国大学生间生长。

  杨煜坤告诉记者:异国他乡求学让每个人更独立了,也懂得了感恩。知道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让家里人太担心,比如天冷了知道自己去找秋裤了,不是再听老妈催促几遍才穿上。她动情地说:“虽然一周有好几次和家里视频,但是毕竟不是陪在家人身边,你不知道自己不在家的时候父亲多了多少白发,母亲多了几条皱纹。”

  作为驻外辅导员,1988年出生的冯静美,在学生面前俨然已是大家的主心骨,可以倾诉心里话的“知心姐姐”,为了让大家留学生活更丰富多彩,经常组织团委和学生会的各种活动。“有时周日难得外出逛一次街,接到学生的电话就赶紧往回跑。”满满的责任心,让她青春秀气的脸上有一种超出年龄的坚毅。

  太平洋国立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奥莉卡·维雅切斯拉芙娜说:“中俄两国的教育合作一直保持着友好和密切的关系,这种合作不仅能给双方国家的教育带来新的培养形式,还会为留学生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加深两国青年间的沟通和友谊。”

在哈巴罗夫斯克的留学生生活

中蒙俄三国多地大型实地全媒体采访之三

共建教育的文廊共育青春的梦想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