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给流浪老人一个温暖的家

12.02.2015  11:34

  流浪的老人就像浮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然而,黑龙江省安达市一座不起眼儿的平房,却是流浪老人的家。今年51岁的淋巴癌患者于喜辉,17年来无怨无悔地苦苦支撑着这个大家庭,无偿收养百余位流浪老人,做他们没有血缘的闺女。

  曾流浪感同身受

  1978年,父母相继离世后,14岁的于喜辉开始四处流浪。独自飘零、忍饥挨饿的她,常在垃圾箱里捡拾食物。当时她遇到很多流浪老人,于喜辉就想:等我有了家,便不让他们再流浪。

  后来,于喜辉到砖厂帮人推车、搬砖,生活安定下来。1989年,成家生女后的于喜辉到哈尔滨市照顾一位八旬老人,这位找过10个保姆的老人,就喜欢于喜辉照顾,一天也不愿意让她离开。但孩子慢慢长大,需要妈妈,当喜辉准备回家时,老人万般不舍,竟跟她一起回了家。这是喜辉带回的第一个“爹”。1990年,喜辉与丈夫开办了托老所,从此开始照顾更多老人。

  流浪老人越捡越多

  老年日报记者见到68岁的孟庆生时,他穿得厚厚的、坐在托老所墙角的火炉边。他的家乡远在内蒙古突泉县,他无儿无女,已飘泊30多年。去年近乎失明、流浪到安达的他,在一个四处透风的塑料棚内栖身。“是喜辉把我捡回来的,我再没挨饿受冻!”像这样的流浪老人,于喜辉从1998年至今,共捡回100多位。她让他们吃饱穿暖,给他们养老送终。“自己尝过挨冻受饿的滋味儿,就不想让这些孤苦伶仃的老人露宿街头。”在于喜辉的精心照料下,年岁最大的老人活到105岁。

  患癌症仍在坚持

  目前,托老所共有32人,交费的只有7位,最贵的每月交600元,最便宜的100元,经常入不敷出。为维持开支,于喜辉就与丈夫出去打零工,她去医院做夜班护工,丈夫蹬三轮,女儿上班后每月交给妈妈500元,用来贴补托老所。

  没想到,厄运还是找上了于喜辉。2007年,她被查出患上了甲亢,很快,发展成淋巴癌,24小时离不开氧气瓶。那段时间,她几乎什么都不能做,只能靠丈夫一个人维持着托老所。经过八年的治疗和休养,如今她的病情已得到控制。虽然生活如此艰难,乐观的于喜辉却说,“我不能倒下,倒下这些老人便没了家。”□老年日报记者亓红

编辑:陈雪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