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护理计划成“鸡肋”

09.10.2015  07:35

  上海的申先生82岁,上个月突发轻度中风,要卧床好一阵子。由于子女帮不上忙,老人的生活只有靠居家“医养结合”。上海有个“社区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看上去像是为申先生量身定做。可是不到一个月,老夫妻突然决定:算了,不要了。

  量身定做的护理计划

  居委会告诉老夫妻,申请成为服务对象,会有护理员上门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护理员受过专门培训,既懂基础护理,还会导尿、测血压、冲洗膀胱等常用临床护理。他们上门一小时收费50元,其中医保支付80%,个人支付20%。

  经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估后,申先生被认为有重度护理需求,需要护理站的护理员每周五次定期上门服务。

  和想像的不太一样

  可还不到一个月,老夫妻决定放弃了。老夫妻觉得,居家医疗护理和想象的不太一样。护理员做排便、翻身、擦浴确实有一套,有时还帮忙擦窗,和老人聊天,但他们做的事居家照料员似乎也会。医疗护理员测血压还行,换导尿管技术不好,不如让家庭医生帮忙。另外,一小时10元,费用有点贵。总而言之,高龄护理计划有点“鸡肋”。

  普及度和知晓度不理想

  据悉,该项高龄护理计划最大的特色是“医养结合”,今年6月,上海市提出要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全市符合条件高龄老人的全覆盖。

  但试点两年来的情况显示,高龄护理计划的普及度和知晓度不甚理想。闵行区江川街道从2013年8月到2014年5月共接受155人申请,占前期摸底人数的4%左右。承接该项目的社会组织之一、上海海阳老年事业发展服务中心,目前在11个街道有50名左右服务对象,和“每个街道800到900名客户”的预期相去甚远。普陀区宜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表示,“社区居民、高龄老人及居委干部对试点政策知晓度不够,有待加强宣传。”部分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放弃了服务,而放弃服务的老人,很大一部分抱着和申家夫妇类似的态度。

  和理论上的计划也不太一样

  徐汇区民政局局长施涛认为,从政策设计的初衷来看,高龄护理计划非但不“鸡肋”,还有相当明确的针对性,它是除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家庭医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之后新的“梯度”,“根本问题在于,高龄护理计划所能提供的服务与老人的需求有落差,与原先的设计也有落差。”施涛指出。

  一些老人觉得医疗护理员的功能和保姆差不多。其实,医疗护理员是专业的养老护理员,还受过医疗护理培训,理论上的“技能值”远超保姆。上海海阳老年事业发展服务中心理事长徐超坦言:“这些技能优势在服务中难以体现,菜单上的28项服务我们能做的只有一半,大部分医疗护理项目都做不了。”钱蓓

编辑: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