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生态助龙江绿“借梯登高”

05.07.2015  13:09

  日前,位于五常市南五公里的杜家镇王家屯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500亩“生态稻鸭示范基地”的9000只樱桃谷鸭已进入稻田开始除虫、除草、鸭粪肥田、戏水升温、活化土壤、抑制病菌稻鸭共作程序。本报记者王振良摄

  把有机鸭稻米以每斤138元的高价卖向全国的张洪利,成了乡邻中的“财神”,去冬今春主动找来要跟着他干的农户不下百户。今春,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按有机食品标准种植的水稻面积多达4万亩。张洪利让乡亲们看到了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的致富效应,但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踏准市场节拍

  张洪利说,诀窍似乎很简单,就是得到消费者认可,认可咱的产品好,建立起消费者对企业对产品的信任;但为此,付出的却很多:不仅有企业努力,甚至还包括全县倾力打造的好生态好环境。

  据介绍,拜泉县生态环境好国内外知名,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该县就开始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在1992年率先成为全国平原地区人工造林百万亩县,此后相继获得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等多项殊荣,2010年,被联合国工发组织命名为优秀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

  “这些荣誉并非虚名。我们的产品之所以能被国内业界最有名的电商选中合作,跟这有直接关系。他们就是循着全国生态黑龙江最好、黑龙江拜泉生态建设最有名的思路来找基地找产品的,经过推荐最终接触并选择了我们。”张洪利说,现在的消费者非常理性,绝不是企业宣传啥就信啥,而要用自己的方法去考察企业,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企业如果不能调整思路合上市场节拍,哪怕你的产品再好,也不一定能让消费者买账。

  为了让消费者了解自己认可自己,鸿翔亨利米业不仅强自身,严格生产标准,强化全程监管,还主动增资将种植基地由4方位监控增加到18方位监控,实现24小时全方位监控,让消费者真正放心。

  鸿翔亨利米业给我们的启示是非常有益的。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我省绿色食品产业迅猛发展。到去年年底,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7209万亩,约占全国的1/5;经过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总产值2030亿元,约占全国的1/6;有效使用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的数量达11008个,约占全国的1/8;打造和培育了“北大荒”等15个中国驰名商标,有近200个绿色食品产品获得省著名商标;有部分产品售价比普通产品高出1倍以上。然而,也有不少绿色有机食品因为品牌不响、知名度不高,并没有如愿卖上好价,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究其原因,不会吆喝也好,不善营销也罢,消费者不知情、不认可、不买账是根本。

  借力“互联网+”

  从五常王家屯到拜泉鸿翔亨利,每一处“鸭稻米”的俏销,都有互联网的身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的创富效应。

  “刚和阿里巴巴接触时,我们也没想到,每亩3.4万元的认购价,竟能有那么多人买单,300亩地的销售单元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互联网的宣传推广能力太强了。”五常王家屯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乔文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经过几年的试验推广,伴随鸭稻米基地面积的逐步扩大,王家屯合作社急需扩大鸭稻米的销售市场,而五常大米的金字招牌也在吸引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上起了关键作用。当销售人员细细考察了基地和企业之后,当即留下一句话:“500亩基地,我们包销300亩。”

  “互联网销售是一台电脑面向全球,传统销售是一个店铺面向一个城市,这之间的差别怎能不大。”张洪利的感受同样深刻。他说,在种好粮产好米的前提下,我主要想的就是怎么能卖得好。开始我们也是走建实体店的传统营销之路,拼死拼活地跑,找代卖、找经销,劳民伤财,太费力。先后在北上广深及成都都建了自己的实体店,但最终均以保本和亏损告终。

  去年开始接触网络销售,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发现要一个不知名的企业自己把产品从互联网上推出,也要烧很多钱,这时我们想到了借外力,在自己实力和品牌知名度不够大的情况下,先与名家进行OEM合作,借梯上楼。

  初尝网络销售盛宴之后,作为产地,几许无奈与不甘也浮上心头。以鸿翔亨利为例,市场价每斤138元的鸭稻米,作为生产者他们每市斤只能得到52元;王家屯合作社也是如此,每亩3.4万元的高价折合每市斤大米售价100元,但合作社只能拿到60元,巨大的利润空间被流通环节拿走了。“必须打造销售平台,作为产地,我们龙江的生产企业,一定要走搭建自己的电商之路。”如今,张洪利已经走在打造“惠农天下”电商平台的路上。

  告别单打独斗

  吸纳635户农户入社、经营33210亩水田的五常王家屯合作社,早在2010年创办之初就开始探索按欧盟标准种植生产有机水稻,打造五常大米高端品牌了。目前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已全部通过欧盟和国内的有机认证;除鸭稻米外,合作社生产的高端有机大米一直维持在每斤36元以上的高价。

  因为起步早、标准高,王家屯的入社农户,成为我省较早尝到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甜头的农民一员。他们的成功,不仅再一次印证了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大有可为,还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最大的体会是农民必须告别单打独斗,联起手来发展,把土地集中起来,把能人集中起来,这样才能办成大事,而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不断增加,与市场的联接日益加深,这种体会越来越深。”王家屯合作社理事长乔文志说。

  的确如此。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局下,要实现上述目标,对我们这个农业大省来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已是必然。可喜的是,伴随“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深入推广,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在龙江大地蓬勃发展。据统计,到去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已发展到6.9万个,家庭农场(大户)达到10.5万个,新组建现代农机合作社245个,总数达1161人。越来越多的龙江农民告别了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方式,走进了合作发展的新天地。

编辑:谢亚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