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老人存取款尴尬问题
昨天上午,沈阳一位87岁的大娘来到铁西区一家银行,称要取钱,但银行查询后发现,老人的存折里根本没有钱,最后银行只能报警。警方调查后发现,存折是真的,但里面确实没有钱,或是老人子女担心其遭遇电信诈骗,故意把存折里的钱取了出来。
别说是位老人,就是年轻人突然发现自己存折里的钱都没了,恐怕也会吓出一身冷汗。作为子女可能用心良苦,但话说回来,这也确实是个两难的问题。作为老人,最怕的两件事情,一个是怕没有安全感,一个是怕觉得自己没用,子女如果事先告知老人,老人心里一定不好受。但如果完全信任老人支配存款,却又确实存在遭遇诈骗的风险。
还记得今年年初的时候,沈阳一位遭遇电信诈骗的老人去银行取钱,被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后,百般规劝并且报警,甚至不惜暂时停业阻止老人汇款,但最终老人还是将42万存款汇了出去。
而关于老年人银行账户遭遇的问题远非只有电信诈骗这一条。在上个月,还有媒体报道过:家住西安太华路社区的靳先生母亲生前存在银行480元,不取可惜,但要取的话,光办手续的费用就得先花1000元。公证处的工作人员得知存款为480元后,建议靳先生“不要做此公证,不划算”。记者走访了西安6家银行,对方都建议放弃取款。和电信诈骗一样,类似的事情近年来也多次发生。
如果单独看某一个事例,可能会觉得这只是一些极端的案例,但当这些事件不断出现的时候,也是在给全社会进行一种提醒。当下我们已经进入老人社会,在客观上老人确实存在认知能力的下降,老年人该如何管理和使用自己的存款,也成为一项值得注意的问题。孩子多陪在老人身边确属治本之策,但在现代社会中恐怕操作性也很有限。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手段可以尝试,比如说,银行可以设立一个老年账户,实行双套密码保护,老人手里有份密码,子女手中一套密码,只有两套密码都进行了验证才能把钱取出来,如果子女不能陪伴老人去取款,也可以通过电话密码的方式让子女远程输入密码。如果老人去世,子女可以凭借死亡证明和自己手中的单独的密码取出老人的存款,也免去了繁冗的公正程序。当然,设计这样一套系统,可能对于银行来讲需要很大的成本,但应该注意的是,这并不仅仅是银行的社会责任,在一个日益老龄化的社会,这也会为银行带来更大的行业竞争力,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