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龙江绿色食品绽“绿”不败?
“黑龙江的绿色食品虽已叫响全国,但近年来其他省份也奋起直追,对我们的竞争和挑战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打响保卫战……”、“互联网+是绿色食品更好发展的良机,但是懂得电商的人才匮乏,亟待培养……”、“绿色食品从种植到销售,必须制度化、法制化……”在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我省的绿色食品发展极为关注,积极建言献策,谋划龙江绿色食品发展的当下与未来——
立足三大挑战让龙江“绿”意更浓
沉甸甸的收获。 黑龙江日报记者陈宝林摄
黑龙江日报记者狄婕
米饭,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去年,伴随着新米的上市,一场针对五常大米的品牌保卫战也正式打响。保卫战给五常大米带来了哪些改变?绿色食品品牌应该如何建设与保护?以五常大米为代表的我省绿色食品应该如何壮大?在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上,来自五常市的人大代表丁顺对这场“战事”的回顾与体会,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认可,引人深思。
五常大米“亮真的、打假的、售好的”
去年10月16日,省市联席会议提出,加强五常大米品牌营销与保护工作,打一场五常大米品牌营销与保护硬仗。随着五常大米品牌保卫战的打响,五常市开始了一场“亮真的、打假的、售好的”品牌保卫战。
省人大代表丁顺介绍说,“保卫战”目前已经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品牌保真,去年五常市建立了五常大米臻米网。借助互联网通过“三确一检一码”即确种子、确地块、确投入品;“一检”是产品检验报告单;“一码”是包装袋上的溯源防伪码,目前已有184家企业取得了防伪溯源认证,160家企业取得地标使用权,保证了五常大米全真亮相。二是让消费者放心,只要是在臻米网上购买的五常大米,保证是真品。三是生产者的收入增加了。去年五常水稻的价格和没有打假的时候相比,一斤增收了0.4元。四是产加销结合的更紧密。生产企业为了把稀有资源真正的“拢得住”、“销得出”,和基地的关系更紧密了,并逐步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为按欧盟标准生产,注重与国际市场接轨。
龙江绿色食品应面临三大挑战
五常大米的品牌保卫战取得了成功,那么它带给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怎样的启示呢?丁顺认为,龙江的绿色食品应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解决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从“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他以五常大米为例,现在五常的有机大米可以卖到每公斤40元,这已经是个不错的价格了,但因为卖得好了,企业又生产了更高标准的鸭稻米,每公斤卖到了100元,还远销到香港市场。这就是因为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的实例,实现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二是促进产品从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三是实现由目前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天然保障向产业自有的品牌保障和渠道保障转变。
丁顺说,针对这三大挑战,政府应加大对绿色食品的支持力度,对从事绿色食品种植的农户在补贴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对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相关认证及配备自控自检仪器设备,给予补贴;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招商对象,实施绿色通道和优先放行的措施;同时还应加快优化绿色食品产业的生态环境。
擦亮品牌实现全程可追溯
“这次五常大米品牌保卫战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绿色食品要想卖得好,光有愿望不行,光自己说好也不行,必须建设好品牌,打造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产品可追溯,让老百姓真正买得放心,买得踏实。”丁顺深有感触地说。
他说,现在我们全县上上下下都认识到了,要把品牌建设作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核心和关键,靠产品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既要加速提升品牌数量和质量,又要强化市场营销,通过“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还要鼓励企业对接基地建立追溯管理体系,真正实现“来源可溯、流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查”,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抓紧制定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通过社会权威机构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