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如何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30.12.2019  11:45


编者按: 蒸汽机的发明孕育出汽车、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电磁波理论催生出海量技术与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医疗、食品加工等领域,微电子技术则将人类带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进入工厂,走向市场,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造福百姓生活。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尽管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状况的权威数据发布,但“落地难”、转化率低则是多方共识。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中国独有,而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世界难题,并因此被冠以一个无奈的称号——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怎样唤醒那些沉睡的科技资源?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该如何接力?资本与科技成果怎样对接?在世界范围内,有没有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今天为大家带来东北大学校长赵继为您深度解读《如何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死亡之谷”,

多重原因造就世界性难题


赵继指出, 在国家层面上 ,一定要通过法律和政策厘清一项成果产生以后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 企业层面来说 ,企业应当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产学研合作等渠道,做好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承接,并为风险、市场、成本的控制做好准备并充满信心; 作为大学来说 ,科学家、技术专家不是企业家,实验室的成果到市场的产品、商品之间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从个人层面来看 ,应当得到科学的评价和激励,以及合理的利益分享。这四个方面的原因都解决了,才能真正地走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跨越“死亡之谷”,主攻方向在哪里


跨越“死亡之谷”,一个关键道路是要坚持走 产学研用融通创新之路 。一所大学和一个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互动、同向同行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我们通常把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就是要 面向学术前沿,探索无人区 ;第二就是 面向重大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是要 面向主战场,解决人们美好生活的问题

   

跨越“死亡之谷”,

大学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代大学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科技成果转化是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形式。大学的排行榜对于社会和百姓大致了解一所大学的位次、发展状况是有帮助的,但要深入了解一所大学,还要看它的特色、它所追求的卓越、它的发展愿景、它的使命,它是不是在自己定位上办得最好等。因此,中国的大学既要对标国际标准,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更要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出自己的特色


           


跨越“死亡之谷”,东北大学这样做


东北大学坚持走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发展道路,建立研究成果向社会和教学的“双转化”机制。一方面积极汇聚创新资源,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行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着力将技术创新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东北大学围绕“智能”“绿色”两大主题,着力打造“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冶金工业流程”学科群,取得了以“生产全流程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方法”等原始创新成果,全面应用于流程工业的重大工程;以推进钢铁“绿色制造”和“制造绿色”钢铁为目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卡脖子”技术开展重大攻关,破解了多个影响高规格钢材生产的难题,打破了国际垄断。


学校在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探索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学科、人才、科研、产业良性互动发展。 学校入选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及国家发改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 2016年东北大学输出技术成交额全国第一,2017-2018年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直属高校排名第5位。


图文素材:央视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