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四川大学姚进校友:“我庆幸自己遗传了‘哈工大基因’”

13.06.2014  01:14

          哈工大报讯(张妍/文)漫步在美丽的川大校园,一片片茂盛的莲叶、一排排青翠的树木令人时刻感受着南国与北方的不同。然而,当我对四川大学制造学院副院长姚进教授的采访逐渐展开时,却油然而生一种难以名状的熟悉感——眼前这位儒雅、彬彬有礼的教授,他的谈吐、他的做事风格、他的育人理念似乎与我在哈工大校园采访过的很多教师有着一脉相承的感觉。
          “你的感觉没错!我虽是四川人,工作也在四川,但我是在哈工大读的大学,我身上遗传了‘哈工大基因’!”
          身为一名教师,姚进对学生的首要要求是做人踏实、做事认真;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姚进对事业兢兢业业、执着追求。对待学生和后辈,他倾尽全力、悉心栽培;面对成绩和荣誉,他低调淡泊、先人后己。这些特质,让离开母校30年后的姚进身上仍延续着独具特色的“哈工大基因”。
          姚进坦言,在哈工大机械系求学的4年,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也是对他人生影响最深远的一段经历。在这4年里,他被“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哈工大传统所深深感染;也是在这4年里,他身上遗传上了“哈工大基因”。
          如今,作为四川大学制造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的姚进,身兼四川省学科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企业信息化、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等领域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在内的20余项国家级项目。在他人眼里功成名就的他,却始终保持着谦和低调、不事张扬的性格和作风。他常说:“无论在事业上取得什么成绩,我始终庆幸,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大学时代是在哈工大度过的,更庆幸自己身上遗传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哈工大基因’。”
          1977年,当高考恢复的消息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时,姚进和当时的很多人一样,感觉自己的人生可能要迎来一次难得的机遇和转折。成绩一向优秀的他,顺利地通过高考被哈工大机械系录取。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姚进,兴奋之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地图找“哈尔滨”的位置。“当时的我,对哈工大的认识只有两个,一是名校,二是遥远。”姚进说,我当时对哈尔滨的模糊认识来自于两个在我们当地工作的哈工大毕业生,通过他们,我了解到哈工大是全国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样板学校,以工科见长,所以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机械系。
          回忆起30多年前到哈尔滨报到的情景,姚进笑着说:“现在想起来,那是一段既有趣又温馨的回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在离报到还有半个月时,姚进就从位于四川乐山县城的家乡开始了前往哈尔滨的“长途跋涉”。我当时是从家乡先到了成都,从成都坐火车到了北京,又从北京转车,最后才到了哈尔滨。”
          几经辗转的姚进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终于到达哈尔滨。尽管一路上颇多周折,但由于出发得早,他还是在报到前一周就到了学校。姚进说:“当时交通不便,生活条件也不好,一路上十分辛苦。但是我一出火车站,就看到了来接站的哈工大老师。这对第一次离家远行的我来说,是莫大的温暖和帮助。”
          到学校后,姚进和很多提前来报到的学生一样,受到了学校和老师热情的接待和帮助。“学校安排早到的学生住在学子招待所。系里的领导、老师,还有工农兵学长,都来看望我们,问我们有什么需要,能不能适应北方的气候,吃不吃得惯学校的饭菜。”姚进回忆起当时的很多细节,仍如数家珍一般。
          一周后,姚进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开始了真正的大学生活。“那时候,大家的学习热情都很高。白天上大课,班里每天有一个人拿着十几个坐垫一大早去教室占座。晚上在专教上自习,每个人的座位都是固定的。老师经常在晚上到教室里来辅导。”姚进说,初入哈工大学习,这样的学风对他和同学们的影响很深。
          “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教室里总是坐满了自习的学生。这样的氛围让我们深受感染。”姚进对母校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就是重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传统。他说:“哈工大的教学传统是名不虚传的。也正是严谨务实、重视工程实践的传统,让我受益终生。”
          姚进回忆说,当时读书时,自己和很多同学一样,心里都觉得哈工大的老师太严格了。作为机械系的学生,机械原理、刀具和机床的设计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老师们要求每门课都要做课程设计,课程结束时还要求每名学生进行答辩。最紧张时,姚进和他的同学们曾经在两周内完成了4个大的课程设计。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到工厂和企业去实习,亲身参与生产的各个环节。
          高强度的训练让姚进在大学4年的每一天都很充实,也在这种紧张与充实中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当时我们心里还有点抱怨,但是工作以后,特别是随着承担的科研工作越来越多,我渐渐发现,这种动手和实践能力正是哈工大培养的学生最大的优势。特别是对从事工程领域研究的人来说,这种能力至关重要。”30年后,再次回想起大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姚进对母校和恩师的感情溢于言表。
          姚进最自豪的是,自己传承了老一辈哈工大教师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扎实的基本功。硕士毕业后,姚进到四川大学任教。当时还是讲师的他第一轮主讲机械系主干课程《机械原理》就赢得了满堂彩,成为全系青年教师的表率。
          姚进的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他却始终不能忘记哈工大的老教师们对他的深刻影响。“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秦曾煌老师主讲《电工学》,上课从不看讲义,却条理清晰,引人入胜;袁哲俊老师主讲的专业课娓娓道来,令人终生难忘;还有好多老师的课程,都非常精彩……当我的角色从学生转变为教师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的老师是怎么教我的,我就要怎么去教我的学生。”
          姚进说,当时读大学时,几乎没有教材,更谈不上参考书。老师们都是自己编写教材和讲义,手写教案,连习题册也是老师们一笔一笔手写的。为了给学生上好课,老师们的工作量很大,但所有的老师包括教授在内还是会一丝不苟地编写教材、手写习题册、批改作业、给本科生上课,亲自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哈工大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优良传统和言传身教对姚进的影响在无声无息中日渐清晰与深入。从副教授到教授,从普通教师到副院长,无论职称与职务如何变换,姚进身为一名教师的本色和他从哈工大遗传的“基因”却始终没有变。
          作为一名教师,姚进以其师者魅力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收获了满园桃李,曾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同时,他还把主讲的课程建设成了四川省精品课程,带出了一支年轻的教学团队。
          面对成绩与荣誉,姚进身上同样体现出哈工大人身上的共同“基因”——谦虚、低调。“如果说我在事业上有一点成绩的话,首先要感谢的就是母校和老师的悉心培养。离开母校30年,我始终庆幸自己遗传了‘哈工大基因’。”
          采访结束时,姚进说:“每次收到学校寄来的《哈工大人》,都感到很亲切。看到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校友,感觉非常欣慰和自豪。希望年轻的学子们珍惜在哈工大的学习时光,因为如果能在几年的时间里遗传上奇妙的‘哈工大基因’,将是你们一生最大的荣耀和财富!”


姚进校友

 

编辑:柳晨晨 来源: 哈工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