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 古道驿站圆梦今朝 广袤大地 沃野绿洲

01.07.2014  09:09

  嫩江县历史悠久,是著名的“边外七镇”之一;县城旧称墨尔根。墨尔根,是我国北方历史名城,历史上是边陲进入内地咽喉要道,曾是黑龙江将军和墨尔根副都统驻地。《盛京通志》称其“北负群山,南临沃野,江河襟带,上下要枢”。墨尔根先民为祖国边疆开发建设和巩固国防发挥了重大作用。1685年筑城,1690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由黑龙江城移驻墨尔根城;1908年撤墨尔根副都统,改立嫩江府,开始定名嫩江,一直沿用至今;1913年撤嫩江府,设立嫩江县。(曹庆敏记者李宗英)

  

  嫩江江畔、城市带状公园

  

  飞机航化

  

  古道驿站

  嫩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嫩江流域上游,地处兴安山地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于黑、蒙和加格达奇、呼伦贝尔、齐齐哈尔、黑河“两省四市”交汇点,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松嫩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地域辽阔,幅员面积1.51万平方公里,居黑龙江省第三位,低山丘陵叠次,台地起伏绵亘。北依伊勒呼里山,与大兴安岭地区交接;东接小兴安岭,与爱辉县、孙吴县和五大连池市接壤;西临嫩江,与内蒙古自治区隔江相望;南联松嫩平原,与讷河市毗邻。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是沟通黑河口岸、辐射大兴安岭和内蒙古东部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嫩江县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在省内居第二位,是全国著名的麦豆、马铃薯、甜菜生产基地,素有北国粮仓之美誉。林地面积900万亩,总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30,在省内县级行政建制单位中居第三位。草原面积320万亩,森林资源省内居第九位,草原资源居省内第二位,矿产资源现已发现铜、金、钼、铁、钨、锌、镍等金属矿产62种,其中铜的储量占全省首位,全国第三。

  产粮大县北国粮仓

  嫩江“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全省粮食高产创建先进县”;“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全国最佳发展环境县”,获得了“苏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达沃斯魅力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县、“中国最佳投资价值(环境)县”。县域内驻有中储粮北方公司、农垦九三管理局及其10个国营农场、22个驻军农场,县域内耕地面积1200万亩。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牢牢把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主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大力推进农机化、水利化、科技化、商品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已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全县有10个乡镇跨入了全省百强乡镇行列。全县农机总动力80.56万千瓦,拖拉机总保有量29990台,共组建千万元规模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33个,全县田间农业机械化程度达97.14%。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8家(其中种植业206家、畜牧养殖业122家),共有从业人员2.98万人,带动农户3.9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9.3%。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地确权试点工作,推动全县土地流转290万亩占耕地的44%,规模经营面积达390万亩占耕地的60%。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为突破,充分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农村人口从业方式、居住环境等都发生新变化。连续三年实施“三带百村工程”建设,重点建设新农村41个,其中整村推进9个,全县星级村达到36个,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并获得“全省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县”荣誉。全县转移劳动力年均5万人以上,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45%,年可实现劳务收入4亿元左右。有5712户农民在县城购房,全县城镇化率达到60.8%。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全县已建成大型水库5座,中、小型蓄水工程28座和174座,打灌溉机电井796眼,节水灌溉面积达20.52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685公顷。农字号绿色食品产业:“强筋小麦、优质大豆、高淀粉玉米、高淀粉马铃薯、高寒有机水稻、多用途芸豆”六大种植基地初具规模,芸豆、面粉等绿色农产品系列品牌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4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个),全国五百强企业有3家,上市企业有4家。嫩江正在努力发展大豆年加工能力150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税金10亿元以上的中国嫩江大豆食品科技产业园。畜牧及特色经济健康发展。生猪、奶牛、肉牛存栏分别达42.6万头、2.1万头、18.6万头,建成各类养殖小区68个、养殖场228个。畜牧业已建成辰鹰乳业等加工企业,三年内嫩江将形成日处理鲜奶2000吨的生产能力。以建设雨润集团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中航集团10万头高档肥牛项目为带动的畜牧养殖、屠宰、深加工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

  资源富集 产业崛起

  嫩江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推进“大豆食品科技产业园、矿产勘探开发产业园、绿色能源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大园区”建设,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切实把产业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总牵动,按照国家和省产业政策,深入实施“产业项目建设攻坚”战略,矢志不渝地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制药、新型能源、新型矿业、新型建材、现代物流”六大产业,紧紧依托雨润集团、嵩天薯业、完达山乳业、中国建材、紫金矿业、凯迪电力等6家上市公司,中储粮北方公司、国地铁集团、农垦九三管理局等大型央企,搞深度合作共建,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以产业项目为牵动,以产业基地为保障,切实构建起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框架体系,生物制药产业:嫩江北药集团已建成全国最大的7.5万亩的北药种植基地,黄芪、甘草今年产量可达1.5万吨,可占全国市场份额的近10%;新型能源产业:投资54亿元凯迪生物质能源系列项目已经开始前期建设,六炉五机的海信热电项目今年年底全面竣工;新型矿业产业:总投资近50亿元的多宝山、铜山、文革山三大铜矿企业已进入全面建设,其中多宝山铜业年底即可投产。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铜8—10万吨,实现产值60—80亿元,税金可达8—10亿元,新型建材产业:已建成华夏、中建北方两个百万吨级水泥生产线和年产120万吨粉磨站项目。现代物流产业:聘请德国法布劳格物流咨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了现代物流体系。嫩江现代物流网点布局为“两园区四中心多配送站”。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的嫩江大豆食品科技产业园:是国内唯一的以大豆食品加工为主的专业化园区,是省级开发区。目前,已入驻企业13家,今年还有13家企业即将入驻。规划总投资54亿元绿色能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可实现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改善环境,水土保持,森林防火,农民增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业园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52亿,实现财税收入5亿元。园区建设推动了各类产业齐头并进,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了县域工业化进程。两年来,共推进了26类75个产业项目,其中建成项目45个,在建项目8个,谋划项目22个。全县各类产业既建有规模的产业基地,又有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化格局已经确立形成。

  滨水宜居 特色彰显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规划城乡建设,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底蕴,定位“大豆之乡、北国粮仓、古道驿站、矿产摇篮”;充分挖掘嫩江滨水沿岸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生态恢复及绿化景观建设。近年来棚户区改造不但加大,共投资39.3亿元,对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的36个地块进行了棚户区改造,拆迁35.96万平方米7010户。嫩江县被评为“全省城市棚户区改造先进县”。统筹规划建设城市道路、给水、排水、供热,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大投入、大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市载体能力,改善城市整体面貌,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累计投资85,493.6万元。栽植绿化树木3.4万株、栽植绿篱3.2万平方米,增加绿化面积26.8万平方米,城区绿化面积达到178.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13.16%;建路灯1123基、3834盏;建成日供水规模达4万吨供水厂、日处理污水1.5万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垃圾272吨生活垃圾处理厂;发挥滨水资源优势,沿江牵动作用,滨水开发区利用总体规划。重点打造一条嫩江滨江景观带,嫩江公园和江畔广场两个景观中心、渗透视廊的绿地布局结构的十条街道景观。通过生态水岸适当延展变化和多样化的景观节点,打造特色鲜明的主题水岸,贯通沿江游览道路,构筑嫩江县中心城区适宜人居的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富有人文景观魅力、地域文化特色的“碧水穿城、水清景美”滨水园林景观体系。

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