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伟:唤醒城市记忆

21.03.2016  11:20

  制定前期访谈计划,找寻有故事的人,然后约人访谈,现场拍摄,紧接着是后期编辑、备份,再配文字,最后标签分类。这样,一个较为零碎的个人经历或家族故事,就成为了一段口述的历史,并以音像资料的形式,被保存进黑龙江省浩源地方文献博物馆。眼下,孙建伟的团队忙的就是这件事。

  20年前淘旧书  根据收藏著书龙江电影史

  孙建伟今年40岁,在省文联工作。20年前还是个小青年的他因爱看书,经常逛旧书摊,并开始收藏连环画。在旧货摊上淘旧书的同时,他也会买一些当时价格较低的老旧报纸、期刊画报。孙建伟说,那个时候他头脑中没有“文献”这个概念,只是觉得那些旧报纸、旧期刊上记载的都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把这些事串起来就是一段完整的历史或是一段历史背后的真相。

  慢慢的,一些手稿、报纸、自印本、签名本被孙建伟从旧货摊上淘了出来,他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收藏历史上。在孙建伟的藏品中,有一套1948年版的六卷本《毛泽东选集》,这套书是当年东北局出版的,由哈尔滨铁路局印刷厂印制,该印刷厂在当时拥有较先进的印刷设备。孙建伟还收集整理了一位研究地方风俗史的专家拍摄的大量民俗照片以及采集到的说唱手稿。

  孙建伟根据自己的收藏写出了一部《黑龙江电影史》。这部“”从1898年续写到2008年,记录了以哈尔滨为辐射中心出现过的中国电影业上的多个“第一”。

  建文献博物馆  让个人收藏实现社会价值

  经过20年的收藏与整理,孙建伟现有反映龙江地方历史的文献20多万件,涉及龙江政治人文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孙建伟视这些文献为珍宝,生怕遗失。然而,他慢慢又觉得这些历史不能总藏着,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这样自己的收藏才更具价值。

  孙建伟开始将自己的收藏变成社会公共资源,他先后配合当下的一些国家重大活动及纪念节日,将自己收藏的地方史料、地方人物著述、地方出版物等归纳整理成展览专题,送到机关单位、社区及学校展出。

  去年5月,在省、市及香坊区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黑龙江省浩源地方文献博物馆在香坊民生大厦7楼开馆,孙建伟任名誉馆长。馆内80个展柜展出孙建伟的精品收藏千余件,文献博物馆全年免费对公众开放,除了常规展外,还进行不定期的专题展,目前已接待近万人次参观。

  唤醒城市记忆  做“口述历史”的记录者

  地方文献博物馆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还引来了黑龙江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和黑龙江省文化志愿者平台的部分志愿者,他们和孙建伟以及一些热爱文献的朋友组成团队,一起负责文献博物馆书目整理、文献修复以及网站、公众号的推送等工作。

  团队还有了一个崭新的文献博物馆运作理念:不能只在旧货摊上钩沉历史,更应去找一些鲜活的人物述说一段鲜活的历史,通过现代的技术和传播途径把历史“翻新”。

  “口述历史”的关键是能找到来说历史的人,孙建伟和他的团队先在自己朋友圈中寻找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可以是本人来说一段自己的往事,也可以是他人来讲别人的故事。

  今年2月末,旅居国外的姚瑞春老人成为“口述历史”第一期的主讲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姚老在哈尔滨生活时,曾是当时东北第一大草书家韩光甸的入门弟子,姚老围绕着那段日子里自己的学习生活,回忆讲述了哈尔滨早期书画界的人和事。孙建伟和他的团队做了3个多小时的影音访谈实况记录。

  3月11日,“口述历史”第三期又请来了黑龙江书法艺术家卞云和,孙建伟围绕卞老的《书法哲学》进行访谈,聊出了第一届书画展的时间,知道了文革后出现的“书法复兴”,盘点了书法界的几件大事……至此,孙建伟对龙江书画发展史的搜集与整理,开始进入系统采集中。

  为了纪念哈尔滨解放70周年,目前孙建伟正在寻找话说哈尔滨人和事的“口述历史”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