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玲:让牡丹江渤海靺鞨绣走向全世界

17.06.2015  18:27

  6月4至5日,黑龙江省省委书记王宪魁到牡丹江市调研时,来到渤海靺鞨绣文化产业园参观时指出,渤海靺鞨绣具有鲜明的历史、民族、地域特色,要利用好国家和省里的相关优惠政策,将产业做大做强。

  入选国家级非遗 让更多的人传承

    渤海靺鞨绣,来源于1300年前渤海国(其国都上京龙泉府,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及周边地区)当地百姓使用的传统针法“鸡爪针”,也是满族刺绣的前身。时光流逝,会这种刺绣的人越来越少,工艺几近失传。从小就热爱手工刺绣的孙艳玲,决心将这种古老技艺发扬光大。她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刻苦钻研,改良传统的‘鸡爪针’,创造了“三角针”针法,改良后的渤海靺鞨绣大气磅礴、立体传情,被誉为“刺绣中的油画”。

    今年年初,渤海靺鞨绣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孙艳玲感到兴奋的同时,心中有了更大的目标: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冲刺, 让渤海靺鞨绣享誉全世界。为了让濒临失传的靺鞨绣有更多的人传承,她在牡丹江市及其所辖县市,开办了职业培训学校,培训了近万人。孙艳玲说,靠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她正全力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性基地,依靠优惠政策,让更多的人来传承这项优秀、悠久的文化。

    渤海靺鞨绣的原料为柞蚕丝,全国的柞蚕丝集中在东北,而牡丹江地区的丝质量更为上乘。孙艳玲这些年一直靠自己的柞蚕丝原料基地来保证绣品的品质。目前,她正积极申请“国家级麻茧丝绸基地”,如果申请成功,将有利于带动本地农民发展种植养殖柞蚕丝产业,增收致富。

  借力“丝路带”建设 加快走出去步伐

    历史上的唐朝时期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经济十分富庶,史称“海东盛国”,它的刺绣业相当发达,那时的渤海靺鞨绣作为“国宝”,除与内地的官私贸易外,还与日本等邻国有贸易往来,并形成水路交通干线东海丝绸之路。

    渤海靺鞨绣的贸易不仅有历史渊源,如今这些年,到台湾、俄罗斯、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参展进行文化交流时,受到热烈欢迎并迎来大批世界订单。今年5月,孙艳玲去迪拜参展进行文化交流,受到皇室接待,她带去的20件作品全部被收藏。而在2012年,去伊朗进行参展时,便达成合作协议,当年出口伊朗20万美元的柞蚕丝。

    孙艳玲说,如今国家层面提出“一路一带”战略,省里提出“龙江丝路带”建设,让人很振奋。渤海靺鞨绣有良好的基础,今后将利用好国家和省里的经济政策,加快原料和成品“走出去”的步伐。

    与旅游深度结合 打造创意文化产业

    牡丹江拥有富集的旅游资源,镜泊湖、雪乡等知名景区,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以前游客购买纪念品只是选些土地产,如今他们又多了一种新选择——渤海靺鞨绣。目前,渤海靺鞨绣不仅有供高端收藏的绣品,也有家纺、服装、家居等供大众消费的产品。牡丹江市旅游局已为其授牌“旅游纪念品生产基地”,渤海靺鞨绣成为该市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孙艳玲说,游客来渤海靺鞨绣,不仅可以参观绣品、买些纪念品,她更希望游客能参与、体验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渤海靺鞨绣文化产业园2200平方米展览馆里,位于四层的体验馆正在装修,届时游客将可以在这里学习手工刺绣,DIY自己创意的作品,体验感受渤海靺鞨绣文化的独特魅力。孙艳玲有信心,将这项创意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过些天,孙艳玲将携渤海靺鞨绣赴意大利参加米兰世博会。作为一名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使者,届时她会将中国这项“指尖上的艺术”展示给全世界。(作者:王月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