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对学问知识和社会本身的审度思辨

09.09.2014  15:33

  任何专业都不是决定性因素,重要的是能否借着专业的基点纵横捭阖,博览群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时常有研究生与我聊起,说比起本科阶段来,觉得读研抓不住重点,学不到东西。以前自己读研时,也曾有过类似感觉。可后来逐渐明白,学不到东西除了课程设置、专业兴趣等可能的因素外,更多是受本科思维的影响。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本科生教育是授人以鱼,告诉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研究生教育是授人以渔,引导你去思索、分析、研究,探寻事情背后的机理。与本科教育突出知识性不同,研究生阶段突出思辨性、探究性,更多是学问方法、综合思辨能力的训练。

  所以读研究生(包括读博)一定不能把本科生惯性带进来,被动等着知识点给予,而应当重视对学问知识和社会本身的审度思辨,注重训练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读研是闻道之旅,是一种社会年龄的成长。大学生活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让你置身于一种氛围,学不学,学多少,不决定于学校,不决定于课程,不决定于教师,而决定于你自己。所谓读研,一半是课堂学习和导师引导,一半在于自己阅读、思辨、拓展。导师是引导之师,余则要靠自己悟性和勤勉习得,重在领悟力、思辨力、知识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好的研究生,还应当与导师教学相长,这才是读研的真谛。

  所以读研应十分珍惜,一定不能荒废时日。因为本科学习只是脱蒙教育,研究生学习才是作为一个生命主体,进入人生、社会、心灵和知识、学问的内里层面,是“闻”的真正开始。应花大量时间开展课堂外的阅读,这是绝对必须的。一名课外不阅读的学生,是学不到东西的。记得当年在复旦读研上“比较政府体制”课,列出的专业参考书目有几十本,自己还根据需要找来大量相关书籍,虽非本本深读,但反复研读相关章节,铄远切近,砥砺比较,融会贯通。

  由于研究生教育是小众教育,因此读研另需要体悟把握的,是如何适应和参与发散式、研讨式的授课方式。我们读研阶段,研究生轮流讲专题、讲专业、讲名著,课前要看大量材料,课上发言,要在总体把握基础上作具体分析,并给出自己的分析和观点,否则会遇到很大压力。其他同学补充、质疑、提问,老师最后点评。回首读研,这种训练方式受益极大,它不仅激荡了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实际动手能力,为走向社会投入实际工作后尽快进入状态,打下了良好基础。

  对于真正的学习来说,其实任何专业都不是决定性因素,重要的是能否借着专业的基点纵横捭阖,博览群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个人,如果大学时期都读不了书,那么他这辈子,大体是读不了什么书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学会如何读书,它决定了一个人专业成长的高度。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都遇到的头疼问题,是面对大量专业书、参考书,不知如何下手、如何消化。一是书量庞大,难以下手和驾驭;二是每读一书,得花大量时间,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平时读闲书气定神闲可以,可当你面对多门专业课齐头并进,大量书籍“压力山大”时,读书效率就至关重要了。这就需要训练一种有效率的读书方法。

  首先要确定这本书在专业序列中的位置,形成坐标;其次要诊断把握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再就是这本书对自己学养思辨的启发是什么。围绕这些标的读书,先得看它的纲目结构,前序后跋,再在总体浏览基础上重点把握重点章节,反复研习;其次要随手做笔记(动不动手,收获完全不同),以理出头绪。南宋思想家朱熹这个话是很有道理的:“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既是迟钝之资,却做聪明底样工夫,如何得?”要有下笨功夫的劲头。三是与其他相类书作比较,任何事情在比较的框架中,理解、记忆、把握都会更快。此外,平时书读得越多,理解一本书越快,因他读书时比较系统丰富,能很快解构一本书。读研作为博识闻道之旅,是人生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三年磨剑,博收约取,方能获得学问立身之道。

  (秦德君)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