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河村“醒酒记”   

02.06.2016  05:36

  新华社哈尔滨6月1日电题:小南河村“醒酒记

  新华社记者许正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传唱的《乌苏里船歌》,让黑龙江省饶河县的大顶子山闻名大江南北,但沉寂在山脚下的小南河村数十年来很少被外人了解。

  殊不知,在当地人口中,小南河村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酒罐子”。

  “这话一点也不假!”聊起小南河的酒,村民于庆燕打开话匣子,“小南河不少人家都有两口缸,一口缸装水,一口缸装酒。小南河村人顿顿都爱喝酒,人家喝酒用杯,俺们喝酒用碗!”一旁的村民接过话茬说:“小南河人好客,谁家要是来了客人,不喝个东倒西歪俺们还不让他走呢!

  饶河县一名干部说,早年间饶河县曾开有一家酒厂,小南河村的村民最喜欢到那里拉酒。酒厂曾有过一个粗略的估计,仅有五六百人的小南河村一年拉的酒不下数十吨。

  为啥小南河村人爱喝酒?不少村民说:“以前没啥营生,不喝酒,闲着干啥?

  不远处,青翠的大顶子山成为小南河村最浓重的背景,它让村民们亦喜亦忧。喜的是,原始森林生态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忧的是,大顶子山带来的小气候让这里积温低、霜期早,粮食亩产远低于周围其他地区。

  小南河村虽有近两万亩地,但用一些村民的话说,多数地块都属“薄地”。既不占天时,又不占地利,部分村民在有的年头仅能收获一点口粮。“种还不如不种呢!

  “靠着大顶子山,这些年俺们也习惯了‘靠山吃山’。勤快点的,每年靠着‘跑山’采摘野味还能对付点收入。大伙‘过着今天不寻思明天’,挣了钱就只寻思吃喝。”村民董连营说。

  但今年以来,董连营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醒酒了”。

  门前火红的灯笼、墙上成串的玉米棒子、锅里炖着的江鱼……走进小南河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纯朴的关东农家景象。一些村民热情地招呼过路的客人到家里坐,“饭都随时备着哩。

  “放心,不强迫喝酒啊!”小南河村“第一书记”冷菊贞笑着说。去年,双鸭山市抽调一批机关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冷菊贞主动申请回到家乡饶河县,“我喜欢摄影,觉得那里山美水美。

  到了小南河之后,冷菊贞就开始琢磨:大顶子山的自然风光和小南河的朴实民俗是许多摄影发烧友心中的“胜地”,为啥依山傍水的小南河村一直要“”和“”呢?

  将小南河的“原生态”变成旅游地的想法得到当地政府支持。村民们有的赞同,有的心里“犯嘀咕”:这能行吗?

  很快,冷菊贞就发动“圈内”几批摄影爱好者来到小南河,一下子让这个沉寂的山村热闹起来。村民们没想到,土房火炕、豆腐坊、农家院,这些村民们眼中稀松平常的景物,却成了他们眼中的“宝贝”。

  “一开始,村里人爱喝酒的习惯还是难改。我记得今年1月份接待第一波摄影爱好者的时候,我们还到一些村民家的饭桌上去劝,弄得大家没吃好饭。”冷菊贞说。

  一些放下酒杯的村民把家里的房子收拾收拾做了“客栈”,却发现紧巴巴“”不下那么多游客。于是,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里腾出地方。几场民俗摄影和体验活动下来,许多“猫冬”村民在家里尝到与喝酒不一样的甜头。

  虽然“转型”时间不长,但背靠大顶子山、拥有浓郁关东民俗的小南河却通过几次民俗活动逐渐被外界知晓,青岛、哈尔滨等地的旅行社都前来接洽。

  小南河村成立了农家旅游协会,村民们“抱团”后,还增加了扭秧歌、篝火晚会、花轿接亲等地方民俗表演。村里建了微信群,来了外地客人在群里招呼一声就“一呼百应”。

  “从看热闹到入伙,全村百十来户村民几乎家家都加入进来。我们寻思,哪怕前面可能有困难,也要坚持往前走。”冷菊贞说。

  董连营如今也有了新身份——协会餐饮部部长。以前过年挨家串户“讨酒”的他,如今挨家串户检查卫生,监督饭菜质量和价格。“现在酒喝得越来越少了,大家伙越来越清醒。想要做点事儿,就得少喝酒,多忙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