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城市结婚成本差距扩大 城市越大结婚越难

23.12.2015  10:05

   大、中、小城市结婚成本差距逐渐扩大

  十年间广东人婚龄推迟5岁

  12月18日下午,广州天河公园内的家长相亲活动如期举行。每周周末下午2点到6点,这里都会上演一场现实版的“非诚勿扰”,翠湖边数十米长的坡道,熙熙攘攘挤满了前来为子女找对象的家长。许多未婚男女的资料被挂在树与树之间的绳子上。这些资料多为父母为自己的孩子填报,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为孩子找到合适的另一半。相亲活动的一位组织者告诉记者,活动于2013年开始举办,如今每周周末被挂出来的资料已有上万份,其中30~35岁的青年人占了大约七成。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范红忠教授和李名良博士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城市规模对中国适龄青年结婚概率有明显的影响,城市规模越大,结婚越难,大、中、小城市适龄青年结婚成本的差距逐渐扩大,保持单身的收益或更高。

   婚姻大事背后,已然是一本经济账。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练情情 实习生蔡诗萍

  “我想再确认一遍,你儿子的房子供完了是吧?”记者在天河公园频频听到家长谈论房子问题。

   家长:先谈房子

  张先生是湖南岳阳人,22岁那年,他到了深圳发展,后来辗转到广州,做过房产中介工作,目前从事汽车配件销售行业。如今15年过去了,他一直未成家。

  “还没房。”谈及自己至今仍然未婚,他给出了简单明了的答案。30岁那年,他遇到了一个想相伴一生的对象,但最后因为住房问题两人的关系破裂了。张先生说,她是老师,年龄也不小了,希望能拥有一套属于两个人的房子,过上稳定的生活。其实,他自己也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住所,但当时实在无能为力。“分了就不说了。”对于这件事,他不愿提及更多。

  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女士曾在上海、哈尔滨对3200名已婚男女入户访问,研究上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发现人们对住房、财产积蓄、收入、赡养负担等经济因素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物质利益’和‘金钱万能’曾被视作万恶之源屡遭批判,加上在计划经济年代,从事何种职业由组织统一安排且为终身制,个人无选择自由,而薪金收入更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徐安琪认为,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在择偶时自然不会很注重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