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屯老少齐上阵 大棒打跑侵略者

25.06.2015  13:45

  

  前来祭拜的人们在欢喜岭战斗遗址前留下的祭品。

  蒙古山,树密得五米之外不见人,便于隐藏又方便观察敌人,又因山高陡壁多,无论战时还是现在一直发挥着不可多得的天然优势———居高临下,看见敌人眉毛再开火

  1936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军长赵尚志率领第八团和少年连在蒙古山创建了游击区。“这座石砬子断面的地方,就是当年赵尚志带领干部开会的地方。”木兰县老促会副会长郭喜堂指着一处山中巨石的断面介绍说。蒙古山突围战遗址就在蒙古山的制高点。“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游击区,一是因为此处山高林深陡壁多,树密得5米之外不见人,便于隐藏又方便观察敌人;二是当时西面有一条土路,如今已经修成了哈萝公路,方便为游击队伍提供补给。”75岁的郭喜堂对木兰的抗联史了如指掌,如今遗址处立着的蒙古山抗日游击区纪念碑就是郭喜堂组织建立的。

  蒙古山游击区建立不久后的一天,赵尚志召集连以上干部在陡壁隐秘处开会,研究如何发动当地群众。突然,侦查岗哨跑回来报告:“敌人把我们包围了。”原来,由300名日军和200名伪军组成的敌人队伍发现了赵尚志的游击队伍,正朝着游击区包围过来。赵尚志下令让队伍占领蒙古山的制高点,利用有利地形突围出去。

  因为占据地形优势,等到敌人爬上山近得都能看见眉毛时,抗联战士才一起开火,敌人猝不及防一排排倒下去,剩下的敌人丢下一具具尸体,连滚带爬退下山去。就这样,抗日联军安全从蒙古山转移。在这次突围战中,日伪军被打死数十人,抗联战士只有一人负伤。抗日联军又一次演绎了以少胜多的精彩战役。

  当年赵尚志领导的抗日联军游击队所占领的蒙古山制高点,正是如今立下遗址纪念碑的地方。记者站在纪念碑处向山脚看去,的确是个观察地形的好位置。“那会儿不像现在这么开阔,山里的树更多,所以敌人看不到我们,我们却能早早发现敌人。”郭喜堂给记者还原了当时的战斗地形。

  记者发现,在纪念碑后边10米处,3座50米高的发电风车安静地旋转着——国家于1999年立项,在此建设风力发电场。如今,有20座这样的风力发电塔分布在蒙古山顶,每年发电2000万千瓦。蒙古山作为曾经的抗联主战场,如今正为生产环保清洁能源作着贡献。

  欢喜岭,遗址纪念碑下整齐放着10颗子弹和一瓶泸州老窖。置身鱼肥水美、庄稼连片的村庄里,村民们始终不忘73年前的那个雨夜———夜袭开拓团,缴获长短枪20支

  1942年6月,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六支队政治部主任的朴吉松,率领张祥、李绍刚、安福、祖景芳,来到木兰白杨木河西岸,瞭望对面欢喜岭时发现,过去没人居住的山脚下搭起了帐篷。此时,河边恰巧有位老人在钓鱼,张祥就上前询问。钓鱼老人说,那几顶帐篷里住的是日本人新迁过来的开拓团。几个人一研究,准备夜袭欢喜岭,老渔翁自愿当向导。

  “当年的帐篷就搭在这。”郭喜堂在欢喜岭上一座纪念碑旁说。这座遗址纪念碑也是郭喜堂组织设立的,记者们走近时发现,纪念碑下放着10颗子弹和一瓶泸州老窖,摆放整齐有序,想必是当地村民的缅怀之举。

  准备袭击日本开拓团的当晚下起了小雨,战士们踏着泥泞的山路来到日本开拓团军营的帐篷时,发现敌人的哨兵已经和军犬睡在了一起,当即开枪,敌人混乱起来,帐篷内的敌人翻译官大喊“缴枪留命”。这次战斗,5名战士顺利缴获长短枪20支,缴获的物资在伐木工人帮助下,运送到山区密营地。

  现在,欢喜岭脚下的白杨木河上已建起了白杨木水库,主要用于周边农田的灌溉。记者们站到水库边,看见水里泛着白色的水花。当地农民说,泛着水花的地方都有大鱼。这鱼肥水美、庄稼连片的画面,也正是抗联将士们所期待的打跑日寇后的美好生活场景。

  民胜村,曾经的王大板子屯,因全屯男女老少都曾上阵抗击侵略者并得胜而改名。村民们始终将当年王大板子屯党支部的诞生地视为福地,如今的村委会办公室就建在此———党支部带头,村民持大棒驱敌

  民胜村是木兰县大贵镇的一个自然村,目前居住着970户农户,世代在此种植玉米和水稻,如今村里还成立了专业玉米种植合作社。“过去这里叫王大板子屯,日本人入侵,全屯子男女老少都上阵抗击敌人,因得胜而改名民胜村。”郭喜堂告诉记者。

  抗战初期,中共庆城特别支部委员韩宽淑来到王大板子屯,发动组织群众共同抗日,1931年10月到12月,先后发展了7名党员。之后,木兰的第一个党支部——王大板子屯第一党支部诞生了。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王大板子屯先后建立了农民互助会、反日会、妇救会、抗日救国会等抗日组织。1932年3月1日,是朝鲜“三·一”人民起义23周年纪念日,党支部利用这一机会召开群众大会,痛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会上群情激奋,党员干部组织全屯男女老少手持大棒与驻屯的朝鲜伪独立团(朝鲜籍日军)80余人展开搏斗,朝鲜伪独立团不堪一击,民众把抓到的伪军装进麻袋扔到了屯外,余下的伪军狼狈逃出王大板子屯。

  “这次胜利可不简单,鼓舞了民众抗日斗争的士气,当地党员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张甲洲领导的巴彦抗日游击队,为打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第一枪奠定了群众基础。”时至今日,这段教科书一般的话从郭喜堂口中说出一点不做作,充满了自豪。

  如今的王大板子屯早已改名为民胜村。为纪念木兰县党组织的诞生,村委会办公室就建在当年王大板子屯党支部的诞生地。每年7月1日,木兰县入党的新党员都来到这里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