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老家运回“乡里荣光”光荣匾

14.09.2015  15:29

乡里荣光”光荣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道外区54岁的居民刘景耀突然想起一件事: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获得了一块光荣匾,现存在山东老家。近日,这块有着68年历史的牌匾来到冰城,刘景耀向记者讲述了牌匾背后的故事。

  68年前获拥军光荣匾

  近日,在道外二十道街刘景耀的家中卧室墙上,记者看到了这块高0.6米、宽1.9米的木质牌匾。牌匾还没来得及修缮,原本黑色的牌匾部分表面已经露出木质本色,背后还有密密麻麻、横七竖八的刀痕,描金的字已看不出金色,只能通过木板的凸凹识别。

  市收藏家协会会员、文史类收藏爱好者姜本利经过仔细辨认确定,牌匾上方题字为“西海专署为表扬一门三英的军属”,中间四个大字“乡里荣光”,落款“常溪萍敬题”、“民国36年拥军节立”。姜本利说,这是一块拥军光荣匾,在老区比较多,在我市则很少见。

  光荣匾表彰“一门三英

  刘景耀介绍,父亲刘振荣1918年出生在山东省平度县(现平度市)后柳子村,家里有兄弟五人,父亲是老大,1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随许世友的部队转战南北。几年后,三叔和五叔也参军入伍。

  刘振荣老人去世前曾告诉儿子这块牌匾背后的故事。那是在沂蒙山反击鬼子扫荡时,一位大娘未及时撤离,刘振荣得知后冒险返回,在敌人眼皮底下将那位大娘背了出去。后来,此事在当地广为流传。1947年,西海专署常溪萍专员特意题字,将牌匾送到刘家,表扬其“一门三英”带来的“乡里荣光”。

  作为抗战老兵的后代,刘景耀是听着父亲的战斗故事长大的:解放上海时,父亲的连队潜伏在江水中,三天三夜两腿都泡在水中,以至于落下病根,双腿常年水肿。在那次战斗中,三叔战死在南京路上。在一场战役中,刘振荣和战友们固守山顶高地,战役结束后,雨水从山顶冲下来的都是红色的血水。刘振荣告诉儿子,今天的胜利是无数烈士鲜血流成河换来的,自己能活下来,已经非常幸运。

  “传家宝”从山东老家运回

  1946年,侦察班长刘振荣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炮弹炸伤,后来,刘振荣来到哈市投奔其二弟。这期间,“乡里荣光”的牌匾一直悬挂在老宅,后来放在其四弟家中。解放后,刘振荣在航运局工作至退休,工作期间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2009年,老人因病辞世。

  早些年,刘景耀也曾在山东四叔家见过背面已被当做菜板的牌匾。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刘景耀越发觉得那块牌匾的重要,于是与四叔联系,经过长途托运将牌匾运到哈市。“虽然背面略有破损,但总体保存还不错……”刘景耀说,要找人清理恢复牌匾原貌,并作为“传家宝”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