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第二巡回法庭敲响“第一槌” 传导先进审判理念 释放司法改革信息

11.03.2015  14:44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鞍山供电公司诉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鞍山立山支行、辽宁泰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原审被告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东北分公司财产返还纠纷二审案件,现在开庭。”3月9日上午9:00时,最高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庭长胡云腾担任审判长,敲响了第二巡回法庭挂牌后“第一槌”,该案经过公开开庭审理,当庭裁判结案。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部分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律师代表、法官代表、群众代表、新闻媒体等120余人旁听观摩了庭审。本案的公开开庭审理拉开了第二巡回法庭执法办案的序幕。

        借助“两个随机”机制产生第一案的审判组织

        自2015年2月1日正式挂牌对外办公至本案开庭前,第二巡回法庭已经登记了二审民事案件4件以及刑事、民事、行政等申诉与申请再审案件88件,接待群众来访6千余人次。在案件分配与合议庭组成方面,第二巡回法庭已经建立了全部案件按照“两个随机生成”的工作机制,即承办法官随机生成、合议庭组成人员随机生成。因为第二巡回法庭的主审法官都有担任审判长以上工作经历,有能力审理各类案件,随机分案有助于增长主审法官审理各种案件的才干。随机组成合议庭可使主审法官增加相互交流学习合作的机会,有助于防止合议庭固定和人为控制分案可能产生的弊端。最高法院本部相关部门已经开发出两个随机生成机制的审判流程程序,将电脑随机分案、随机组成合议庭落到实处。本案作为第二巡回法庭成立以来受理的第一起二审案件,即由庭长、副庭长带头轮案,根据两个随机生成机制,组成了由第二巡回法庭庭长、二级大法官胡云腾担任审判长、副庭长虞政平担任承办人、主审法官张志弘为合议庭成员的合议庭。

        召开庭前会议明确争议焦点

        本案因17年前的金融贷款而引发,当事人与案外人关系错综复杂,还涉及多起相互交织的民事、行政、刑事和执行案件,事实与法律关系复杂,给本案事实认定、争议焦点确认以及法律适用等均带来较大困难,特别是对房抵债如何看待、诉讼时效如何认定,当事人之间存在原则分歧。为确保庭审有序和高效,2015年3月2日,合议庭依据《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召集各方当事人召开了庭前会议。会议中,上诉人进一步明确了上诉请求,被上诉人各自发表了答辩意见,原审被告亦陈述了观点。合议庭在会议中还组织了证据交换、归纳了争议焦点、询问了调解意向,为正式开庭奠定了扎实基础。此次庭前会议,法官助理全程参加。

        创新性法律释明彰显司法改革决心

        与以往不同,本次法庭调查与辩论开始前,审判长创新性的向当事人作了相关法律释明。一是公正审判释明。明确告知诉讼各方,凡是通过法院外部或内部人员干预过问案件的,合议庭将把此行为记录在案、存于正卷、并向其它当事人及时公开,而且将视情节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此项创新性的释明举措,不仅贯彻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相关改革精神,而且还将最高法院刚刚颁布的深化司法改革的相关精神一并融入其中,让一切人情干扰远离司法,破解长期以来司法为人情所困的难题,使任何试图不当干预司法的念头望而却步。二是诚信诉讼释明。告知诉讼各方必须遵循诚信诉讼的义务,保证所提交证据和发表意见的客观真实性,否则将视情节依法追究其诉讼失信的法律责任。以此释明,对于近些年来虚假诉讼有所蔓延的现象进行遏制,将社会诚信的义务有序导入诉讼案件的程序进行之中。三是宣传法治与司法礼仪释明。明确告知各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本次开庭全程录音录像,录音录像资料永久保存,可能作为法治宣传和法治教学资料,履行法庭宣传法治、普及法律义务。提醒双方遵守法庭纪律,恪守司法礼仪,尊重司法权威,履行宣传法治责任。第二巡回法庭将以本案为起点,在今后每一起案件审理过程中,均会进行上述程序释明,并且还将把这项创新性程序释明机制推广到巡回区内的每一法院、每一个案件的审理之中。

        将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合并进行

        在本案庭审中,合议庭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三十条规定的可以将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合并进行的审理模式进行了先行先试。将两阶段庭审程序合并进行,符合当前不少民事案件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在法庭调查阶段即将证据主张与辩论意见一并发表的习惯,尤其是经历了一审开庭审理之后的二审案件的庭审更时常如此。将这两个阶段合并进行,也可以避免两个阶段分别进行而可能引起的重复辩论与反复争议现象等问题,从而有效利用开庭时间、提高庭审效率,充分用好有限的司法资源,体现庭审程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第二巡回法庭尝试审判程序和审判方式的繁简分流、分合并用改革,在第二巡回法庭和巡回区法院审理案件时视情运用,实现需要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阶段分开审理的案件分开审理,需要两个阶段合并的案件合并审理,从而节约庭审时间、降低司法成本。

        坚持“最后一问

        在胡云腾庭长大力倡导下,第二巡回法庭从接待群众来访时开始就注意坚持“最后一问”的原则,今后第二巡回法庭乃至巡回区内的案件,从立案庭前会议到开庭审理也都将注意贯彻这一原则,每一次接待来访也将努力做到这一点。让当事人在诉讼活动和到法院来访中把话说完,明确回应他们的诉求,尽量解开他们的心结,这是依法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应有之意,是人民法院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现实要求。坚持“最后一问”,核心是让当事人把话说完,保障其充分行使诉权,并注重向当事人解疑释惑。 “最后一问”体现了对各方诉讼参加人诉权的尊重,对于宣传法治、减少涉诉信访意义重大。虽然坚持该原则,可能会造成案件庭审时间以及接待来访时间的相对延长,但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角度看,该原则客观上能够促使各方当事人更加充分地了解对方的想法,实际上也更加有利于矛盾纠纷的尽早化解。坚持“最后一问”,更能有效避免当事人因在诉讼活动或来访接待中没有说完话而对法院或法官产生不满情绪,进而质疑司法公正,甚至引发与法院或法官“死磕”现象的发生。坚持“最后一问”,还可以增进法官和法庭与当事人交流的能力或技能,引导当事人依法规范表达诉求,意义重大。

        让当庭裁判成为判案的新常态

        本案合议庭拟在庭审结束后即现场主持调解,调解不成时即刻进行评议,如果形成一致意见拟当庭作出裁判,切实体现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并担当。第二巡回法庭自成立以来,即要求每一名主审法官应当具备即听、即断、即判的司法能力,并努力推动把可能当庭裁判的案件当庭裁判作为今后审判办案的新常态。本案自2015年2月5日正式立案,若能在3月10日即作出当庭裁判,这对一个比较疑难、复杂的最高法院二审案件而言,办案时间体现了迅速高效。一般讲,当庭裁判,能够及时满足当事人的诉求,有效避免社会所担心的一些其他案外因素的干扰,体现法官高效办案和敢于担当的能力,是主审法官需要着力打造的基本素质。从实践中看,对于绝大多数案件而言,法官在开庭前就已经接触到各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相当了解相关案情,知悉主要争议焦点,加之认真组织开庭,充分听取双方意见,明晰争议焦点,因此,很多案件客观上实际都具备当庭裁判的基本条件。只要法官庭前作好充分准备,再加上长期办案素质的培养与积累,是可以当庭作出裁判的,关键是审判权运行机制要为此提供保障,主审法官和合议庭要敢于担当。目前巡回法庭已经实行改革后的审判权运行机制,这为一些案件当庭宣判创造了条件。

        积极构建法官与律师之间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本次庭审有三方当事人共聘请四名律师出席,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巡回区内三省律协会长与律师代表等十余人观摩庭审。律师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当事人权益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司法体制改革当中也扮演者参与者、践行者和推动者的重要角色。对律师的尊重,实际上就是对当事人的尊重,也是司法为民的重要体现。第二巡回法庭从一开始就努力建立法官与律师之间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良性互动关系,并采取多种措施方便律师参与诉讼活动。如在本庭入口为律师专设免检通道,凡律师来本庭办理诉讼事务,都通过此通道直接进入法庭;在法庭旁边专设律师更衣室,凡以律师身份代理案件的,在开庭前、休庭时均可在此更衣休息,室内亦免费提供饮用热水供律师饮用。今后,第二巡回法庭还将尝试建立申诉案件律师代理制度以及律师参与涉诉信访案件的化解制度,并在本庭专门设置律师申诉信访接待室,让律师在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司法改革中发挥独特自身优势,更直接的参与到申诉信访中来,更好的疏导当事人并化解矛盾。

        努力推进法学理论与法学实践的及时交流

        学者与法官虽然分属理论界与实务界,但学者与法官之间的相互学习与良性互动已成为新常态,法官从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汲取新的知识,学者也从法官办理案件中获取新的素材,二者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近些年来,很多法官成长为学者型法官,把学术界的很多理念和观点有效运用到了具体案件审理当中;相应地,很多学者也把关注点和研究方向转向司法裁判和司法改革上来,把法院通过一系列改革所产生的效果及时转化为学术研究的素材。这次第二巡回法庭在敲响“第一槌”之际,主动邀请了多位既有学术影响力又有深厚学术功底的、长期关心关注司法体制建设和改革的、在民商法和诉讼法领域卓有建树的权威学者和知名教授前来观摩庭审,其中包括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总编辑刘桂明,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张卫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刘俊海,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涌,以及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的法学院院长和知名专家等。为学者们亲临司法审判的“第一现场”提供机会,让其了解和研究法院的改革举措及效果,也让第二巡回的法官借此次开庭与学者们一同交流和互动,通过资深学者的参与,将第二巡回法庭的改革效果及时转化为研究与研究素材,迅速转化为理论再投入到实践指导中来,形成法学实践与法学理论的良性的互动和循环。据悉,第二巡回法庭还将与巡回区内有关大学法学院建立长期的法学学生自愿者服务合作机制,既为法庭补充高素质的自愿者工作队伍,也为法学院学生实践提供极佳的舞台。

        不断探索司法与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本次庭审除邀请了电视、报社、杂志等中央与地方传统媒体外,还主动邀请了以网络、微博、微信等形式为主要媒介的新兴媒体参加“第一槌”的庭审观摩,共20家。主动把自己的工作向各类媒体展示,积极回应媒体的关注,向全社会展示司法审判过程。在两会召开期间,各主要媒体也专程派员全程跟踪报道本次开庭始末,充分显示出各媒体对法院司法改革的关注以及对第二巡回法庭的支持。第二巡回法庭将与媒体形成紧密互动的关系,保障媒体及时向公众介绍第二巡回法庭的审判与改革情况,以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据了解,自今年2月1日挂牌以来,第二巡回法庭登记了二审民事案件4件,刑事、民事、行政等申诉与申请再审案件88件,接待群众来访5900余人次。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第二巡回法庭坚持“最后一问”原则,从接待群众来访、立案庭前会议,到开庭审理案件,尽可能让当事人在诉讼活动和到法院来访中把话说完,明确回应他们的诉求,尽量解开他们的心结,依法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

        当天下午,第二巡回法庭组织司法改革问题座谈会,邀请东北三省政法委和三个省高院的有关负责同志、东北三省律师协会的负责同志、以及北京和东北三省法学界的知名学者进行了座谈,努力形成法学实践与法学理论的良性互动和沟通支持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