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召开 这些重磅信号或成政策重点

21.12.2015  12:34

   编者按: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归根结底要靠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连续4个中央一号文件作出战略部署。农业部于2012年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2014年正式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3年多来,各级各类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本专题集中关注其中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同时对农业部近期的重要举措进行梳理,希望让更多农民受益优质教育培训。 

 

   加快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来种地”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2012年以来连续4个中央1号文件和近期中央印发的一系列文件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作出了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要求。可以说,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国家战略已经全面确立和总体部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历经35年农民教育培训丰富实践的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及其全国体系,作为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性质的“国家队”,迫切需要系统总结基本经验、全面夯实主体支撑、不断创新机制模式,有序有效有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加快培养造就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集中三大组织优势培育新农民  

  中央农广校集中了三大组织优势。横向组织优势是联合办学及其领导机制。创办初始由10个部委(单位)联合举办,目前联合办学单位已发展到21个,建立了由各联合办学单位组成的中央农广校领导小组、兼职副校长和联络员三层联合办学领导机制。纵向组织优势是自上而下的全国体系。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现有中央校1所、省级校(含农垦)36所、市级校345所、县级校2184所、中职教育乡村教学班19105个。目前正在加快建立以农民合作社等为依托、广泛覆盖现代农业产业的农民田间学校,使自上而下的线性体系在产业上实现网格化覆盖。网络化组织优势是信息化手段应用和融合发展。从建立初期的广播应用,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电视应用,到本世纪初互联网络和卫星网络应用、到现在智能化云平台的应用,农广校一直是我国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代表,目前已形成“农广之声”农业广播教育、“农广天地”农业电视教育、“农广在线”农业网络教育、“农广微教育”农业移动学习和“农广智云”智慧农民云平台五大品牌。

   抓住三条工作主线夯实主阵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启动3年多来,全国农广校紧紧抓住三条工作主线不断强化主体支撑。

  着力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平台。充分发挥决策参谋、技术支撑和政策执行等公共服务职能,配合农业行政部门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工作。先后承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等重大课题研究,研究起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方案和指导意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等工作文件,举办各级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班,总结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模式。实施农业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借鉴发达国家专业农民教育培训经验做法,加强典型宣传。研究起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和《职业农民促进法》立法提议,筹备务农农民职业化进程监测工作。在农业行政部门指导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建设。组织编制论证《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下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建设通知,建立建管用评教材工作机制,编制发布50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组织编写26种规划教材。开发运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申报系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及“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库”,建立运行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按照农业行政部门要求承担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事务。农业部《关于统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农广校等专门机构作为承办机构,具体负责受理审核、建档立册、证书发放、信息库管理及相关组织服务等认定事务。这是构建职业农民队伍的基础工作和系统工程,全国农广校将其作为基本职责规范有序开展。

  努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一主多元”体系。我国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总体丰富与实力不强、注重统筹与机制缺失并存,构建“一主多元”新型体系需要加强建设壮主体、创新机制活多元。首先抓好农广校建设强化基础依托。下大力气稳定机构队伍、明确职能任务、改善公益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条件,农广校教育培训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把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三五发展规划,争取进一步改善专门机构设施条件。第二,充分发挥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参与组建中国农业职业教育校企联盟及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都市农业和现代装备五大职教集团,积极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同时研究谋划农职院校与农广校系统点面联动机制,统筹组建培养基地,用好农职院校和农广校两个资源,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第三,以农广校为平台载体,加快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和导师制度。吸引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农技推广机构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农业企业管理人员、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分级建立10万人规模的高素质师资库。同时在县级农广校推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导师制度,对新型职业农民全程开展教育培训辅导、产业发展引导和生产生活指导。第四,研究制定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方案,通过政策推动、扶持拉动、任务带动和机制联动,引导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普及农民田间学校。同时抓紧研究乡镇(区域)农技推广机构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组织延伸功能,以及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企业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实践基地的办法措施。

  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深入推进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时推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指导基层校抓好招生和教学工作,目前中职教育在校生23万人。积极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主体培训任务,农广校系统2年共培育100万人。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务农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摸底调查,建立培育对象数据库,在培育对象上实现与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对接和融合;围绕产业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销售“一点两线”全程培训,在培育目标上实现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对接和融合;适应农民学习和生产生活特点,推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在培育方式上实现与农民学员实际要求的对接和融合。

   推进三种力量结盟实现全覆盖  

  农民教育培训最大的问题是组织问题,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首先要创新农民教育培训组织方式,有效破解教育培训“低水平简单重复”和“搞培训不抓队伍”问题。农广校坚持开放的大体系观,创新机制模式打造资源集合平台,推进专门机构、相关资源和市场主体三种力量结盟,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统筹领导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苹果型”组织服务方式。“一个果柄”是作为“国家队”的专门机构。由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组成,起组织支撑和资源保证作用。“三片叶子”是相关资源的有序高效利用。“第一片叶子”是依托乡镇(区域)农技推广机构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层站,将专门机构的组织支撑和资源保证作用进一步向乡镇(区域)延伸;“第二片叶子”是对接农职院校建立培养基地,提供新型职业农民高端培训和高职教育;“第三片叶子”是联系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建立产业实训基地,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践。“一个果实”是作为市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合作社等建立农民田间学校,以“一社一校”的布局实现对产业和农民的全覆盖。“苹果型”有机统一体,把政府部门的统筹主导职能、专门机构的支撑保证作用、相关资源的有序高效利用机制导入市场主体,共同培育和服务新型职业农民。

  

 

  再过10年20年,中国农业将主要由新型职业农民来承担,中国农业将由此走向现代化。我们将以专业队伍的专注精神担负专门机构的职责使命,全面加强基本职能、基本队伍和基本条件建设,不断完善基础工作平台、资源集合平台和教育培训平台,更快更好更大规模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系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 刘天金) 

 

 

   陕西:加强摸底调查实施精准培训  

  2014年,农业部将陕西省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省份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农业教育部门紧紧依托农广校为主体的“一主多元”培训体系,加强摸底调查,实施精准培训,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2013年陕西省和西安邮电大学协作,开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监管系统,建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数据库,并设计开发了监管部门、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培育对象、实时监控、公告通知、数据统计、系统管理等八个功能模块,实现对全省职业农民培育过程的实时监管。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相关口令进入系统,实时监管培育工作,实现省市县三级无缝对接。

  开展培育对象摸底调查。培育对象监管系统建立后,2014年初,全省按照年龄在16—55周岁之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从业稳定高等标准,组织各级农业部门和相关机构深入村组拉网调查,逐户逐人统计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中符合职业农民特征的培育对象基础信息,逐级汇总。实施机构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新生代型四个类型分类采集相关信息,并以县为单元将采集信息上传到数据库中。开展培训机构摸底调查。对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师资、条件等进行了摸底和统计,全省符合要求的培育机构达到167家,拥有教学设备9580台(套)。建立健全了5264人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指导市县认定353个产业发展好、技术实力强、满足培育需求的实训基地,认定省级实训基地50个,实行挂牌管理。

  在培训环节上,组织承担培育任务的实施机构,在摸底调查对象库中择优确定培育对象,并按照方便学员、方便教学、方便管理的原则,在产业基础雄厚的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中组建教学班。各级培育办成立了调研督导组,开展全面督查。各培训机构建立学员个人档案,坚持学员签到和考试考核制度,确保培训达到了规定学时和质量要求。在环节落实上,严格规范。各实施机构严格按照教育培训大纲要求,合理安排教育培训工作,按照内容系统性、全面性,过程长效性、持久性的要求,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确定培训内容,按照自学与辅导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农闲与农忙结合的原则,扎实开展培训工作。

  在帮扶环节上,将职业农民培育与基层农技体系建设有机衔接,组织全省万名科技人员,建立指导教师团队,分级开展帮扶指导,省上组建千名专家重点帮扶高级职业农民,市(区)组建3000名专家重点帮扶中级职业农民,县区落实6000名技术干部帮扶初级职业农民。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并落实绩效考核。

  精准式培训的实施,满足了不同层次培育对象的个体需求,有效增强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了综合素质。截至目前,全省共有7.5万余人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培训,认定16480人。其中高级266人、中级570人、初级15644人。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人才队伍,有力地促进了陕西省主导产业发展。

  

 

   湖北:完善师资平台提升培训质量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基础工作,也是农广校体系职责所在、优势所在。近年来,湖北省农广校按照省农业厅《湖北省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建设方案》,建成了“湖北省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系统,实现了培训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目前师资库已纳入各级培训师资人数总计3000人,涵盖种植、畜牧、农机、能源、经管等有关行业或产业。师资库建设和管理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了应有作用,提高了教育培训工作质效。

  为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整合优化师资配置,实现优秀师资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质效,围绕农民教育培训和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2014年初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湖北省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建设方案》并以湖北省农业厅文件下发到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按照“分级培养,专兼结合,动态管理,资源共享”原则进行建设与管理,通过对全省农民教育培训优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逐步改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条件能力。

  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请专业公司开发了湖北省农民教育培训师资信息网络平台,在湖北农业信息网、湖北农业远程教育网设立链接。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广校)设信息管理员,负责掌握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各培训机构在信息管理员配合下,从师资库中选聘授课教师。

  明确入库教师组成层级。湖北省农业教育培训师资库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由各级农业高校、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机械学校(富民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及有关机构中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专业教师组成。兼职教师由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关科研院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中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农技专家、专业人才、“土专家”和“田秀才”组成。

  明确遴选入库教师条件。按照《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建设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师资库管理系统从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情操、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层级、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经历经验等方面,严格规定了入库教师遴选条件。原则上,入库教师年龄一般控制在65岁以下。“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担任实训指导教师的,可适当放宽条件,但必须取得省级以上农村实用人才资质认证。

  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入库教师的资格申报和管理工作,实行省、市、县分级管理。师资库系统管理后台,根据对应层级,给各级管理人员匹配了相应的申报、审核和动态管理等权限,便于日常维护和管理。

  明确入库教师授课费。为加强入库教师管理,规范入库教师选聘工作,明确入库教师各项权利,2014年底省农业厅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以专题会议纪要的形式,明确了省校的管理权责和各级各类入库教师可享受的课酬待遇。

  

 

   五大举措  

  建立20万所田间学校  

  目标任务:根据产业发展和农民素质提高需求,以农民合作社等为依托,在全国建立不少于20万所农民田间学校,基本实现当地主导产业全覆盖,构建农民田间学校基层教学工作格局。 

  建设内容:(一)依托教育培训设施条件较好、示范引领作用较强的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加快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形成产业鲜明、各具特色的农民田间学校布局。(二)各级农广校强化对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和运行的指导、服务与支持,组织和动员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农民田间学校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农民田间学校的教育培训能力。(三)建立政策推动、扶持拉动、任务带动、机制联动的农民田间学校运行机制,增强农民田间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形成10万人师资队伍  

  目标任务:扩大师资规模,在全国形成10万人以上的师资队伍,建成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主导产业类型全覆盖和课程内容全覆盖;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师资选聘标准、使用管理、评价考核、培养激励等机制。 

  建设内容:(一)动员和组织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以及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推荐优秀人才加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二)各级农业部门从师资库中遴选专业技术师资和通用知识师资,建立完善本级师资库,共同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三)建立科学的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价机制,以农民对教育培训工作的满意度为唯一标准,推进入库师资优胜劣汰。(四)广泛宣传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典型事迹,鼓励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努力营造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 

  推进精品教材开发  

  目标任务: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建、管、用、评制度,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教材体系,推进精品教材开发,示范引领各地教材开发工作。 

  建设内容:(一)建立教材规划制度。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负责统一规划并组织开发全国普遍适用的通用教材,各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做好区域教材规划和开发。建立全国教材建设信息发布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二)建立教材选用制度。推动各地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优先选用高质量的全国规划教材。(三)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建立专家、教师、学员三方评价机制,跟踪了解教材使用情况,实行优胜劣汰。(四)建立教材绩效考评制度。将教材使用情况与教育培训机构教学质量评估挂钩,纳入绩效管理。(五)开发精品教材。围绕新型职业农民所需具备的职业素养、安全生产、生态环境、政策法规和创业兴业等观念和能力,规划和开发全国通用精品教材。 

  广大农民通过手机获得优质教育培训  

  目标任务: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网络、移动、智慧农民云平台等远程教育资源,聚合优质数字学习资源和优秀专家教师,实现移动学习、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于一体,让广大农民通过手机接受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建设内容:(一)建设手机终端移动学习平台。组织农业广播、农业电视、农业网络等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农业微课程,建立移动学习资源库,通过《掌上农广》移动学习客户端开展点播学习服务。(二)建设手机终端移动辅导平台。对接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建立教师专家与农民的互动机制,通过《掌上农广》移动学习客户端开展学习辅导。(三)建设手机终端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各地开发移动学习资源,支持各地平台共用、资源共享,通过《掌上农广》移动学习客户端开展共享服务。(四)扩大覆盖面。通过组织推动和平台搭建,多渠道、多途径加强《掌上农广》移动学习客户端的推广使用,扩大使用群体的覆盖面。 

  开设家庭农场专业并建立与之相符的课程体系  

  目标任务:按照农学结合、送教下乡、突出实践的办学宗旨,整合中央农广校中职教育原有的种植类、养殖类有关专业方向,首批开设粮食作物生产、生猪养殖等9个专业方向,并逐步扩大主产业覆盖面,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综合素质,提升其科学种养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 

  建设内容:(一)建立培养目标体系。针对从事种植、养殖或种养结合生产,具备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家庭农场经营者、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以及有意开办家庭农场的农业后继者,制定教学计划,明确学习形式。(二)建立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分为综合素养课、农业通识课和专业技能课三大模块,综合素养课提升学生的文化、科技、法律等基本素养,农业通识课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经营通用知识,专业技能课培养学生发展产业、综合生产经营的能力。(三)建立教学保障体系。配套开发相应教材及在线学习资源,落实教学管理、考试考核、效果评价等教学环节。  (本版稿件、图片均由中央农广校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