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增强“三农”工作本领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三农”问题的系列重要讲话,对做好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三农”重要论述精神,要特别注重运用论述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战略层面、底线把握、系统角度、创新要求等方面来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三农”问题,增强“三农”工作本领,推动“三农”事业科学发展。
用战略思维把握国情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有战略思维,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从定国安邦的高度认识粮食安全问题。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放松。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并明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
粮食与其他商品不同,它涉及国家稳定和发展,既有经济性,又有政治性,是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我们决不能单纯用经济观点来看待粮食问题,必须站在定国安邦的高度,以纵横天下的视野,坚持立足国内、依靠自己,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认识农民增收问题。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民增收问题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难点问题,也是关键性的战略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增收是全面小康的基础,没有农民增收的实现,中国梦也是不完整、不稳固的。
当前,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还面临着种种挑战,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难度大,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多,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难。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把“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置于“三农”中心工作进行战略定位,推动形成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不断巩固和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从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认识农业资源和环境问题。总书记强调,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到了70%,还会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搞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近些年农业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投入品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等挑战依旧严峻。在某种意义上,资源消耗型、增长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透支了明天的农业发展能力。从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要把农业资源和环境问题摆到战略层面来认识,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战略转变,探索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路子。
用底线思维观察事物变化
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着眼保护生产发展的基础,要求把住十八亿亩耕地这条底线。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
耕地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综合考虑现有耕地数量、质量和人口增长、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必须长期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推进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底线。
着眼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要求把住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条底线。总书记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家庭经营关键是要有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承包地不断调来调去,就很难让农民爱惜土地、养护土地。只有农民有了长期自主经营的土地,才能有稳定的经营预期和长远的经营打算,才能放心地在土地上谋发展、增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农业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土地不仅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要通过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让农民对长久承包经营土地心里有底,吃上“定心丸”。我国农村要保持稳定和谐,关键是要让农户有块地来“托底”。
着眼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更高水平需求,要求把住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条底线。总书记把保证食品安全上升到关系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予以特别强调,要求下最大气力抓好。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拿出面对1%的风险、作出100%努力的劲头,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质量是有保障的,但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仍较粗放,市场秩序尚不规范,道德诚信有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为此,要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从源头上“产”的安全;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从环节上“管”住安全,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用系统思维审视整体布局
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深入分析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才能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真正掌握系统性和全局性,落实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四化同步”中,农业现代化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总书记指出,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千万不要让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掉了队,否则很难支持全面小康这一片天。
“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四化同步”在本质上要求“四化”互动。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灵魂,城镇化是引领,农业现代化是基础。要充分发挥工业化的支持反哺作用,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要发挥城镇化的辐射带动功能,优化发展布局。要发挥信息化的引领提升效应,提高发展质量。
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中,农村发展是相对脆弱的板块。总书记指出,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城乡分割、城乡失衡是最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差距反而日趋扩大,城乡矛盾日益加深。城乡收入消费差距大、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大、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的现实问题依旧突出。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强化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统筹城乡发展,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农民是素质和地位相对弱势的群体。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当前,在推进“四化同步”、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农民处于弱势地位。
一是土地城镇化超前,人口城镇化滞后,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城乡夹缝的困境。对此,总书记强调,要更多关心关爱农民工,特别是不能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二是留乡务农的农民总量仍有富余,高素质劳动者短缺的矛盾凸显。对此,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培养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业营销人才、农业经营人才等新型职业农民。
用创新思维引领实践探索
总书记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上来,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关于“三农”理论创新。总书记对“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例,农村土地从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承包权“两权分离”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探索是“三农”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的实践创新。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总书记强调,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导向。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关于制度创新。总书记多次提到“三农”工作相关制度创新,涉及到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农业科技、农村社会管理、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谁来种地”等方面。比如,在谈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时,总书记要求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以绿色安全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关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总书记提出,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乡镇工作牵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的两头,一头是建设好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一头是加快农民有序进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因此,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关键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干部培养,培养一支熟悉农业、熟悉农情、懂得农村、懂得农民的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