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智能车,演绎别样速度与激情

22.06.2017  15:46

高京哲(前排右二)与团队成员。

  “再过几天,团队就要参加今年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比赛了,我们研究了无人机与智能车的‘陆空’结合,希望今年取得好成绩。”最近一段时间,夜幕降临后,哈尔滨工业大学格物楼里的智能车俱乐部教室里,灯总是一直亮着。在这个教室里,一群学生守着电脑,盯着赛道上小车的“一举一动”,小车的每一次提速对他们而言都是巨大的喜悦。

  过弯,冲刺,漂亮的刹车……这些提前设定好程序的智能车在无人机的完美配合下自动搜寻道路,上演着别样的“速度与激情”。

  每辆智能车都有自己的“主人

  一台台编程序的电脑、焊接使用的各种工具、测试小车性能的跑道……在这间50平方米左右的实验室里,智能车团队经常不分白天黑夜地研究测试,直到小车性能达到最好。

  “俱乐部2010年成立,目前有40名成员,迄今共获得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1项……”智能车俱乐部负责人、大四学生高京哲向记者介绍,提起智能车大家感觉很陌生,其实它就是一辆没有人为操控,能自己控制速度、掌握方向的模型车。

  “智能车现在只用于比赛,如果技术成熟了可用在普通车上。”高京哲说,智能车上最重要的零件是传感器,传感器是智能车的“眼睛”,要想安全快速驶到终点,“视力”的好坏、“视觉神经”是否正常都很关键。

  高京哲说,在电脑上做好数据后,在一块底板上焊模块、焊传感器……一辆智能车就这样“诞生”了,但想要完善它却没有止境,“总觉得没达到最好,不停地调试,不断地改进。”当记者想要看看智能车在跑道上跑的样子时,高京哲说,得用他的小车,因为每辆车都有自己的“主人”,别人没有办法控制。一辆小车上有七八个控制开关,如果按错一个,车子就有可能“报废”。

调试智能车。

  为了调一个数据40个小时不睡觉

  在去年的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智能车团队获得两个国家一等奖,“比赛前的一个月,每天能睡上几小时的觉,简直成了奢望。有一次大家为了调整一个数据,反复试验,40多个小时都没有合眼。”除了日常的学习生活,高京哲和团队成员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调试比赛用的小车上。只有这样努力,才能换来一次次突破。

  “有时直到比赛前的一个月,我设计的智能车还不能达到比赛要求,常常开着开着就冲出赛道,急得我连饭都吃不下。”比赛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秒,但背后的付出之多,高京哲坦言“太不容易了”:“我是学电气的,不过赛车的设计、编程,还有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计算机、机械等学科知识也要掌握。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必须把这些都搞懂,比好几年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还多。

  高京哲说,有的时候,比起最后的比赛结果,过程反而重要得多。通常做一款智能车耗费的成本可能上万元,大家在程序编辑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锻炼。

  让智能车从实验室走进百姓生活

  在今年7月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上,哈工大智能车团队将采用无人机与智能车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比赛。用无人机做智能车的“眼睛”,比赛中的视野就会更开阔。除了比赛本身,哈工大智能车团队还有自己的“小目标”:把智能车推广到百姓生活中,让更多人了解智能车。

  “现在已经有两所小学成为我们的定点志愿服务基地了。”高京哲说,大家定期去这两所小学为同学们讲授智能车的一系列课程,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我们还研制了智能车的简易零件组装,就是我们设计好了,然后把材料包直接发给学生,让大家组装智能车,就像‘搭积木’那样简单。”目前,团队除了开发小学教学基地,还在筹划智能车教育培训机构,让更多百姓都能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