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过快上涨”是还没吃到的肉

21.10.2014  18:41

  “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这是社科院副院长蔡昉的最新说法。蔡昉指出,工资上涨现象是好事,它能改善收入分配,但是过快的上涨也意味着有过多的企业会变得困难。(10月20日中国广播网)

  这两年,有关最低工资是否过高、会否成为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国产业工人的工资增速是不是已经对宏观经济伤筋动骨的争论,不绝于耳。蔡昉教授的说辞,从民意的角度听起来,似乎有点欠抽,也不那么讨喜,但其实不过是句大白话:经济学而言,任何时候,工资增长“过快”,超过了GDP或者企业积累的增速,分配秩序就已经失衡,造成伤害在所难免。这就像我们平时说的,肉吃多了对身体不好、运动过量对健康有害一样——“过犹不及”嘛,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这个观点的系统表述,是在2013年11月份,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在“中国-欧洲就业与发展”演讲会上发布了《2013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其中提及一个观点:中国的刘易斯拐点于2004年到来之后,工资上涨迅速,超越了劳动生产率的限度,将加速减弱中国经济在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导致经济在工资减速过于剧烈,无异于一种休克疗法。这样的说法,当然是一家之言。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之下,结构调整的压力、经济转型的压力、洗牌重组的压力,都可能“清算”为“工资增长过快所致”。

  说得更明白一点:日子不太好过的时候,企业本该自己消化的成本、工人薪资结构中本该补上的欠账,都可能因为“工资过快上涨”的共识,而带来新的变量与问题。

  说“工资过快上涨”是个伪命题,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来,在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不存在工资过快增长的担心。因为劳资博弈,有制度规制,双方再怎么互掐,不会撕破脸扯头发,不过就是讨价还价的过程。这就像去菜市场买菜一样,只要市场供给是有序充分的,涨涨跌跌都是正常的事。

  二来,就国内的薪资现状来看,劳动者的议价能力恐怕还没有嚣张到僭越资方主导地位的程度。加之不少地方“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并不是句玩笑标语,硬说当下国内工人工资增长过快,似乎有点不合乎现实。譬如10月9日下午,富士康重庆工厂逾1000名工人聚集厂门口,原因让人意外,竟是“要求加班”。此事背后折射的劳资困局,恐怕与“工资过快上涨”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三来,这些年,工资是在增长,但增长还得考虑几个背景——比如经济增长水平、物价水平,以及历史欠账。起码公众还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各地曾一度暂缓调整最低工资。那么,这几年工资稍微跟得上节奏一点,不过是中国宏观经济向好的普惠之意。如果算上飞涨的房价等生存成本,夸张点说,工资增长的利好,恐怕就要灰飞烟灭了。

  这几年,要说涨得快一点的,也就是最低工资标准。但这是顶层设计早就形成的共识,譬如根据2011年发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中国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中国劳动协会认为,“最低工资上涨未导致失业率增加”。相反,本来就步履蹒跚的工资,增速稍稍正常一点,也是转型升级的倒逼之力,是终结“廉价劳动力经济”的必由之路。

  没吃到肉的时候,还是少谈点“肉吃过多之害”的理论吧——尽管它是正确的友情提醒,但毕竟悖逆了饥肠辘辘民众的情感逻辑。在收入分配改革仍在深水区静待破局之际,“工资过快上涨”之类的伪命题,还是少拿出来做形而上的争执为好。

  文/邓海建

编辑:李静